慧公禅钥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作 者:净慧

2017-01-20
作 者: 净慧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内容提要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2)

2016-12-28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2) 感恩就是要尽己所能来奉献自己的一切。情与无情、山河大地对我有恩,我就要尽己所能...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1)

2016-12-27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1) (2007年12月14日晚四支香) 时间过得很快,禅七的第四天就要结束了。...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2)

2016-12-25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2)  在当代,有一位老法师,他是真正做到了来去自由,不为任何事物所牵挂,...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1)

2016-12-23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1) (2007年12月13日早六支香) 宗门一法,一切都是讲...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2)

2016-12-22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2) 永嘉大师有四句话,对运用惺惺寂寂的方法,给了一个界定。永嘉大师说:“惺惺寂...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1)

2016-12-21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1) (2007年12月13日晚四支香) 在做功夫的过程中,要克服的问题...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2)

2016-12-20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2) 打七这种共修的形式,在明朝以前是否出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禅堂是不是有固定的参学时...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1)

2016-12-19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1) (2007年12月13日早六支香) 古人建禅堂,是为了成就参禅的人集体修学。...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三讲照体独立,历历孤明

2016-12-18
第三讲照体独立,历历孤明 (2007年12月12日晚四支香) 禅源就是心源,照体就是心体。灵明不昧,时...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二讲 如何调心(二)

2016-12-17
第二讲如何调心我们现在是集体共修。行、坐、吃饭、休息,如何使功夫打成一片?大家就不妨用自己已经使用的方法。我们这...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二讲 如何调心(一)

2016-12-15
第二讲如何调心(一) (2007年12月12日早六支香) 我们在此打禅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静坐的方...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一讲 禅宗是最契合现代人根基的心地法门(1)

2016-12-14
狮城重到双林寺,龙象禅堂续旧缘。历历止观能所尽,绵绵寂照忘情蠲。念头动处心源湛,烦恼生时慧力坚。七日同参千劫愿,人...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3)

2016-12-08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3) 问:有关开悟的问题,开悟与证悟有何不同?怎样的情况是开悟?开悟一定要有人印证吗...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2)禅七问答录

2016-12-07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2) 这次非常感谢常住,感谢惟俨大和尚,使我们一行与各位居士结此胜缘,一起修习禅宗无上法...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1)

2016-12-06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1) (2005年12月16日) 此次禅七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最后交流分享。 ...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六讲汉传佛教寺院的宗风建设

2016-12-05
第六讲汉传佛教寺院的宗风建设 (2005年12月15日) 《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五讲以无住心对无住境

2016-12-04
第五讲以无住心对无住境 (2005年12月14日) 一切万法的本相都是不住、无常,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

第三篇安心与生活   第四讲打牛与打车  

2016-12-03
第四讲打牛与打车 (2005年12月13日) 每天要讲几句话,好像讲来讲去,都是老话,没有多少新鲜的法...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三讲参话头与起疑情

2016-12-02
第三讲参话头与起疑情 (2005年12月12日) 禅七已经进行第三天,各位都非常精进,每天叫香还没敲,...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二讲即心是佛,守一不移

2016-12-01
第二讲即心是佛,守一不移 (2005年12月11日)  昨天和大家分享学禅的三个要求: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一讲 学道有三要

2016-11-30
第一讲学道有三要 (2005年12月10日) 这次新加坡双林寺举行禅七,邀请本人前来主七,自己感到非...

净慧长老禅七交流问答

2016-11-29
【问】:万法由心造,法包括一切事和物。比如说设计一座殿堂,设计师心里有个蓝图,然后各种因缘聚合,石头、木料等等齐备...

净慧长老禅七交流问答

2016-11-28
【问】: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非自然化,这种非自然化的科学进步同时也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另外一...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二十一讲 静中讲话

2016-11-25
第二十一讲 静中讲话 (2005年12月6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十一天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二十讲有人心就有禅宗

2016-11-24
第二十讲有人心就有禅宗 (2005年12月5日) 迷与悟之间虽然只有一点点的隔阂与障碍,说易就好像反...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七讲破除四相

2016-11-21
第十七讲破除四相 (2005年12月2日) 我们讲到禅宗是无相法门,实际上整个佛教都是无相法门,只不...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六讲禅宗是无相法门

2016-11-19
第十六讲禅宗是无相法门 (2005年12月1日) 禅宗一法,有时又叫无相法门。禅宗主张修行要离相,只...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四讲千岁宝掌和尚与老祖寺

2016-11-17
第十四讲千岁宝掌和尚与老祖寺 (2005年11月29日) 黄梅这个地方,在古代真是一个人杰地灵...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三讲临济四料简

2016-11-16
第十三讲临济四料简 (2005年11月28日) 今年的禅七与过去两次禅七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人数多一些...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一讲什么是平常心

2016-11-14
第十一讲什么是平常心 (2005年11月26日) 此地是四祖道场,我们打坐的地方叫选佛场。我们在这里...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九讲用功的境界与心

2016-11-12
第九讲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2005年11月24日) 经过十天左右的用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体验...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八讲开悟机缘与佛力加持

2016-11-11
第八讲开悟机缘与佛力加持 (2005年11月23日) 第二个七又开始了,时间如流水一般逝而不返。由...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七讲淡化我执

2016-11-10
     (2005年11月22日) 人生的生老病死四大苦,既是业报的感召,也是自然规律,人人都逃避不...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六讲从容面对生死

2016-11-09
第六讲从容面对生死 (2005年11月21日) 时间过得很快,第一个七马上就要结束了。用功有基础的人,...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五讲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2016-11-08
第五讲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2005年11月20日) 昨天我讲了善恶的因果报应。善恶以什么为标准?佛说的...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四讲 融万法于一心

2016-10-23
第四讲融万法于一心 (2004年11月29日) 这个禅七已经过了四天,时间过得非常快,三七二十一天也...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四讲家就是路,路就是家

2016-11-03
(2004年12月11日) 第三个七又过了两天,时间很快。大家在用功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境界。有的人出现...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九讲佛法住持世间的因缘

2016-11-23
第十九讲佛法住持世间的因缘 (2005年12月4日) 佛法住持在世间有多种多样的因缘。佛法有几种称呼...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八讲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2016-11-22
第十八讲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2005年12月3日) 昨天讲到有各种各样的邪见。如果我们修行人一旦被邪见误导...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五讲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2016-11-18
第十五讲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2005年11月30日) 禅堂里维那师的桌子上有一块“慧命牌”,上面写...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二讲见性是禅的生命

2016-11-15
第十二讲见性是禅的生命 (2005年11月27日) 关于修行成佛,教下说有信、解、行、证四个阶段,由信...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讲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2016-11-13
第十讲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2005年11月25日) 参禅一法最终的目标是要开悟成佛。所以开悟是禅...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四讲因果法则

2016-11-07
(2005年11月19日) 昨天与大家讲培养信心。有了信心,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生死问题,才有动...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三讲培养信心

2016-11-06
第三讲培养信心 (2005年11月18日) 我们学佛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死大事的问题。这个问题明...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二讲人的生死问题

2016-11-05
第二讲人的生死问题 (2005年11月17日) 昨天晚上跟大家分享了一个题目:人生的终极问题。今天还接...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三讲 虚空生命

2016-11-02
(2004年12月9日) 两个七打完了,还剩一个七。从大家修行的情况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也...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二讲 四食

2016-11-01
(2004年12月8日) 出家人称为比丘,比丘是印度话,译成汉语是“乞士”。乞士的意思就是乞讨之士,用白话...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一讲 物质生活要简朴,精神生活要高尚

2016-10-31
(2004年12月7日) 修行和生活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修行,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心...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讲如来禅,祖师禅,生活禅

2016-10-30
(2004年12月5日) 按照佛教的教义,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两大类。世间禅包括四禅八定,出世...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九讲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2016-10-29
第九讲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2004年12月4日) 我们天天在这里打坐、经行、喝茶、吃点心,目的就是...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八讲 六字口诀,两大要领

2016-10-28
第八讲 六字口诀,两大要领 (2004年12月3日) 这次来参加禅七的居士,代表性很广泛。不但有来自全...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七讲 当下证得涅槃

2016-10-27
第七讲当下证得涅槃 (2004年12月2日) 转瞬间七天过去了,每个人可以检点一下自己七天以来的修行究...

《禅堂夜话》 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六讲 要真修,要实证

2016-10-26
(2004年12月1日) “奋志不知寒夜永,笃行那觉暑天长。”这是过去禅堂的一副对联。也就是说,一个参禅学...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五讲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2016-10-25
第五讲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2004年11月30日)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四讲 融万法于一心

2016-10-24
第四讲融万法于一心 (2004年11月29日) 这个禅七已经过了四天,时间过得非常快,三七二十一天也许...

《禅堂夜话》 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三讲 灵山不远,彼岸非遥

2016-10-22
第三讲灵山不远,彼岸非遥 (2004年11月28日) 我们天天在这里经行、打坐、止语,种种活动,总括...

《禅堂夜话》   第一篇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二讲 无心合道

2016-10-21
第二讲无心合道 (2004年11月27日) 古人说“无心合道”,修道首先要做到无心。无心是什么呢?无私...

《禅堂夜话》 第一篇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一讲 时时勤拂拭

2016-10-20
第一讲时时勤拂拭 (2004年11月26日) 在丛林里边,每年都有专修的时间,称为“打禅七”。打禅七...

《禅堂夜话》 净慧法师著

2016-10-20
禅堂夜话  《禅堂夜话》是净慧禅师以禅学教义为基础,对众生人事,倡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无数人走进禅...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下)

2016-10-15
色、受二阴区宇中,所有这些境界,都是暂时的路途风光,并非真实。面对这些境界,我们一方面要牢记无住的原则,另一方面,...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中)

2016-10-14
色阴区宇之坚固妄想破除之后,眼前的幽暗境界全都消失了,到处是一片光明境界,修行人这个时候就可以亲见与诸佛同体的本妙...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上)

2016-10-13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本身学习不够,加上时间很仓促,所以只能有选...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下)

2016-10-12
如来的法流是什么呢?根据佛教的根本精神,所谓佛心者,大悲也,大慈悲也!大慈悲是什么呢?——大悲水。如来的法水就是大...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上)

2016-10-11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 (2001年5月26日)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晚上好! 昨天晚上讲了持诵“楞严咒...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五讲 持诵“楞严咒”的利益与方法

2016-10-10
第五讲 持诵“楞严咒”的利益与方法(2001年5月25日) 慧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晚上好! ...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四讲 四种清净明诲

2016-10-09
第四讲 四种清净明诲(2001年5月24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晚上好! 昨天二十五圆通里面讲了念佛的圆...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三讲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2016-10-08
第三讲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2001年5月23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晚上好! 昨天讲“...

守住良心的阵地【净慧长老最后的叮嘱】

2016-10-04
守住良心的阵地——2012年1月28日上午在真际禅林春节吉祥法会上的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早上好!  ...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二讲 四科七大本如来藏

2016-10-07
第二讲 四科七大本如来藏(2001年5月22日)大和尚以及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讲课活动的第二...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一讲 众生迷悟的根源

2016-10-06
(2001年5月21日讲于新加坡大毗卢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昨天已经将《楞严经》的翻译、传...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讲于新加坡大毗卢寺

2016-10-05
    希有难得之经 ...

柏林夜话

2016-10-05
各位居士、各位营员:   今天晚上是柏林夜话。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我们是在柏林寺举行的夜话...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⑤ 那才是修行

2024-09-09
(1997年5月1日)下面,六祖说他有一个《无相颂》。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大家不要放过这个“持”字。“持”就是落实,就是要在你的身口意三业方面持之以恒地去落实这个《无相颂》的要求,当然这就是修持。我们大家都在讲修持,但往往只强调了某一方面,说修行就是修这个心嘛。有很多人都这么说,说修行就是修心。对不对呢?当然,以心为主是对的,但是要全面地说来,在我们这个开始...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④ 怎么能够念念见自本性呢?

2024-09-08
(1997年5月1日)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法身是本自具足的,法身是显现出来,不是修来的。好像是镜子本体的光明,镜子本身就具有光明,只是上面有尘垢,所以光明不能显现。那么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去把镜子上面的尘垢抹去,抹去之后,光明就自然显现。这叫显现,或者叫发觉,它不是新生的。法身不是新生的,光明也不是新生的,是本有的,所以说是“法身本具”。...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③ 逆生死流,常生智慧

2024-09-06
(1997年5月1日)下面讲千百亿化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千百亿化身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所以说是“自性化身佛”。三身不离自性、不离自身,这就是六祖所强调的要见自性三身佛。“若...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② 实相是什么?

2024-09-05
(1997年5月1日)实际上,在这里就是说,我们平常如果把心心念念的烦恼能够灭除了,我们自见的干扰和障碍就灭除了。本性和烦恼没有隔多远,没有十万八千里,当下就是。如果不能体会当下就是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烦恼和本性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实际上是一点距离也没有。所以下面接下来的四句话最吃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实性就是法性,实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不二之性,不二之性就是佛性。什...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① 你就和自性沟通了

2024-09-04
(1997年5月1日)今天继续讲《忏悔品》,也许今天能够讲完这一品。前面着重讲了法身佛,这里是讲报身佛。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我们通过对一般佛...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⑦ 修行人的本质就是清洁工

2024-09-03
(1997年4月20日)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六祖处处都说到我们凡夫的无明烦恼的点子上,处处都说到这个地方,处处都围绕着“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嘛!...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⑥ 抵抗烦恼的免疫力从听闻正法中得来

2024-09-02
(1997年4月20日)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

地藏王菩萨圣诞日将至,瞻仰这些地藏像,有求皆从,善果日增

2024-08-31
农历七月三十大愿地藏王菩萨圣诞吉日即将到来您是否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付嘱广宣《地藏菩萨本愿经》时说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虔诚瞻礼这些庄严的地藏圣像普陀接待禅寺地藏王菩萨像《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最后一品中释迦牟尼佛对虚空藏菩萨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花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安徽省九华山...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⑤ 法报化三身都在我们自性中

2024-08-31
(1997年4月20日)下面讲一体三身自性佛。一体三身,就是前面讲的一体三宝。三身指法身、报身、化身。法报化三身都在我们自性中。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④ 要见到自性佛,才能够有所凭依

2024-08-30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这一段,是总结自性皈依的意义。“若修此行”,修六祖所讲的这个无上的禅宗法门,就要一切反求诸己,所以叫做“自”皈依。我们凡夫不了解(“不会”),一天到晚...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③ 通过皈依住持三宝来体证一体三宝

2024-08-29
(1997年4月20日)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② 从内心放下,从自性承当

2024-08-28
(1997年4月20日)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① 断相续心,永不复作,才叫忏悔

2024-08-27
(1997年4月20日)今天接着讲《六祖经坛》的第六品《忏悔品》。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㤭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㤭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⑤ 离相、离执著去忏悔

2024-08-26
(1997年2月23日)“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这五分法身香,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不要向外驰求。内薰,因为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无相忏悔,不是著相去忏悔,是离相去忏悔,是离执著去忏悔,所以叫无相的忏悔。无相忏悔才是真正的忏悔,著相忏悔是有限量的。无相忏悔能够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罪业,能够使得身口意三业清净。这跟我们授三皈五戒...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④ 要在平常作得了主

2024-08-25
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心有所攀缘即不自在,不自在即不得解脱。自在是什么呢?自在就是无牵无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潇洒走一回”,那就是自在潇洒,潇洒就是没有牵挂。我们虽在口里说潇洒,可是谁也潇洒不起来,包括师父在内也潇洒不起来!有攀缘心就不得潇洒,就不得自在;我们标榜潇洒,本身就是一种攀缘,就是一种不自在不解脱的表现。你看那些小伙子穿的那汗衫,他是不是...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④ 要在平常作得了主

2024-08-24
(1997年2月23日)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心有所攀缘即不自在,不自在即不得解脱。自在是什么呢?自在就是无牵无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潇洒走一回”,那就是自在潇洒,潇洒就是没有牵挂。我们虽在口里说潇洒,可是谁也潇洒不起来,包括师父在内也潇洒不起来!有攀缘心就不得潇洒,就不得自在;我们标榜潇洒,本身就是一种攀缘,就是一种不自在不解脱的表现。你看那些小...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③ 道理明了,障碍少,进步就快

2024-08-23
(1997年2月23日)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③ 道理明了,障碍少,进步就快

2024-08-23
(1997年2月23日)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① 忏悔的关键

2024-08-21
我们开始讲第六品《忏悔品》,这一品比较长。我们中许多居士不久前到柏林寺拜了《药师忏》,《药师忏》就是要我们忏悔无始以来的种种罪业。《忏悔品》,顾名思义,也是叫我们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六祖大师的法门,讲究要我们外离一切相、内心不动、破除一切执著,那么忏悔是不是有相呢?应该说,忏悔是有相的。忏悔是有相的,六祖大师照样地在这里提倡,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六祖大师的法门,既讲究在境...

《六祖坛经讲记》坐禅品 || 第十四讲 ④ 最究竟的法门和功夫

2024-08-20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不要以为禅在外边,定在里头,不是这个意思。他是用一种形象的语言来给东山法门的禅定作个解说。你不被外境所牵,是不是有禅?就是有禅了。你内心能如如不动,是不是有定?就是有定。所以说外禅内定名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性”就是真如佛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的东西,你再去执著一个净相,就是净上加妄,把清...

《六祖坛经讲记》坐禅品 || 第十四讲 ② “修不动”,就是······

2024-08-14
“此门坐禅”,此门是指什么?就是东山法门。六祖大师继承的是东山法门,也就是六祖现在开演的这个法门,无上顿教法门。“元”同“原”,本来的意思。原本就不著心,也不著净,不在心上起执著,不在禅定上起执著。“净”就是我在柏林寺讲药师法门时讲的十种魔当中的“三昧魔”。你如果著净,就入了“三昧魔”。你在哪个地方起执著了,你的修行就在那里停滞不前了。对形式的执著是病非禅。执著就是妄想,就是烦恼。《金刚经》...

《六祖坛经讲记》坐禅品 || 第十四讲 ① 如何运用智慧来把握自己

2024-08-13
今天开始讲《六祖坛经》的第五品,这一品叫《坐禅品》。看到这个题目,有人可能会想到六祖会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坐禅方法。实际上,《坐禅品》所讲的是高级的方法,是究竟的方法,不是一般的方法。这个方法可说是带有突破性的,是对于佛教传统的坐禅方法的突破和超越。传统的坐禅方法是着重于禅定,讲具体的做功夫。六祖所讲的坐禅强调的是智慧,是讲修行人在平常的日用当中如何运用智慧来把握自己,是对一切二元对立的突破。...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⑦ 无念:每个人的主人翁

2024-08-04
第三层意思,是把“无”与“念”分开来讲。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讲无念的第三层意思。什么是“无”呢?“无者,无二相。...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⑤ 无念:在一切外境心不染著

2024-08-03
下面是讲无念为宗。无念为宗可分为几层意思来讲。什么是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这是其中的一层意思,其中又分正反两方面来说。无念,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念、什么都不想,而是叫你在一切外境心不染著,所以叫无念。“染著...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④ 无相:离一切相、法体清净

2024-08-01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所谓“外离一切相”,是对体而言,对真如佛性而言。为了世俗间了解法义上的方便,所以在一个无内外的东西上面强分内外。因为真如佛性,不可以说在内,也不可说在外,说在外或在内都不圆满。真如佛性是圆满的,无始终、无内外,为了世俗的方便了解,所以才说内与外、体和用。修行固然有我们无始以来与生俱来的种种无明烦恼(与生俱来的就叫思惑),...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③ 无住:远离系缚、断相续心

2024-07-31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这是一层意思;“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又是一层意思。“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这一段是讲我们智慧现前、般若现前,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归纳起来,就是“远离系缚,断相续心,即名无住”。断相续心,即指我们在迷的过程中,不要与无明相续。这里所说的一切事,都是指对待...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② 我们个人修行的心态

2024-07-30
(1997年1月26日)“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这是《坛经》有名的“三无”思想。这个“三无”,可以说是六祖大师所传法门的根本。历代以来,对“无念、无相、无住”有许多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是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的认识和对六祖大师所说的这个法门的一些体会。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明教大师,他写了一首《〈六...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① 当见性之时······

2024-07-29
请大家翻开经书,《六祖坛经》的第四品。今天讲这一品的最后一段。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二讲 ③ 定慧之间的关系

2024-07-28
(1997年1月12日)所以在世界的历史上,才有佛教的名王出现,像印度的阿育王。像现在还存在的一些佛教国家,如泰国,就是以佛法治国,国王、总理都必须是佛教徒。他们的任何场所都供奉有佛像,首先大家都要向佛像顶礼,然后才做其他的事情。无论国王还是大臣,见了和尚都要磕头礼拜,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定,所以泰国的老百姓都非常地纯朴。关于泰国也有种种的谣传,这其实并不是事实。泰国有一个很小的地方是用来...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二讲 ② 法无二相,怎么个“即”法?

2024-07-27
下面我们开始讲《定慧品》的第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二讲 ① 从定慧入手

2024-07-26
今天开始讲《坛经》的第四品《定慧品》。顾名思义,“定慧”就是讲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的法门,就是说从此岸渡到彼岸,有六个法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或者说有六条船,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并不意味着,只修其中的某一度就可以从此岸渡到彼岸,而是要六度齐修,六度要同时修。在六度当中,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最彻底的是智慧这一度,如果将禅定和智慧合在一起...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二讲 (6)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2024-07-25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佛法是活的,佛法不是死的。要通流,就是能够应用,能够破邪显正,能够断惑证真,是活的。灯,就是要发光。不发光,那是什么灯?能发光,那就道通流了。“心不住法,道即通流”这八个字非常重要。心要不住法,住在哪个地方,你就执著在哪个地方。所以“无有定法,名为佛法”。心不住法,道就能够通流,体就能够起用。“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自己把自己捆住了。所以佛法讲一切的东西——讲空,讲无...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2024-07-23
五蕴皆空观自在,入流亡所证圆通。寻声救苦甘霖洒,月照千江映现中。农历六月十九,即7月24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据《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佛源老和尚曾开示:我一辈子什么都搞了,地狱也去了,坐牢不就是下地狱嘛,牢狱就是地狱。给你戴个“牛鬼蛇神”的帽子,牛也...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⑤ 要圆融,抓住本质

2024-07-22
(1997年1月5日)这一品讲完了。最后,提醒各位注意一下,这一品,六祖着重讲了三个问题:福德与功德的问题,心净与佛土净的问题,在家修行与在寺修行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我们落入只修福德而不修功德,一味求生净土而忽视了当下之净心,执著于寺院修行而不明在家亦可修行等偏执之中。我们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一定要圆融,抓住本质,不能因此而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说,六祖讲,修福不是功德,成佛不由施钱。...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4) 观音、势至、释迦、弥陀的含义

2024-07-20
知道了什么是众生、什么是佛之后,六祖接着又解释观音、势至、释迦、弥陀的含义。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慈悲即是观音”,什么是观音?就是大慈悲心。你有大慈悲心,观音菩萨就在你眼前,你本身就是观世音菩萨。什么叫慈?慈能与乐。什么叫悲?悲能拔苦。你能够平等地拔苦与乐,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儿子病了,母亲病了,丈夫病了,你去照顾他们,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还不能算是慈悲。...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3)在家人修行指南

2024-07-19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六祖当时说法主要是针对像韦刺史这样一批官僚大众,是针对在家信徒来说的。六祖讲得很明白,要修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里也可以修行。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总而言之,六祖所强调的,是要我们自信、自悟、自净其心。一切的一切,要从我做起,从内心做起。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2) 解决当下身心的烦恼

2024-07-18
下面则是从我们修行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讲如何来对治。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人我是须弥”,有人有我,这种心态看不见,但实际上,它比须弥山还高,比须弥山还大。须弥山叫做妙高山。按照印度地理学的概念,我们娑婆世界的中心就是须弥山,我们住在须弥山的南边,所以叫南赡部洲。还有的人是住在须弥山的东边、西边和北边,围绕着须弥山的周围...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① 要真正从自己做起

2024-07-15
我们已经说过,《决疑品》主要是讲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学佛的人在这三个问题上很容易产生迷惑。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福报与功德、修福报与修功德的问题。修福报如果不和修智慧联系起来,它就是有为的功德,只是人天善果而已;如果和修智慧结合在一起,它就是出世因缘。第二个问题是心净与土净的问题。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如果不净,能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西方世界有没有,而是说我们的心净不...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讲(2) 相信自己,要开悟顿法

2024-07-11
(1996年12月29日)下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难讲,因为涉及到禅与净土的关系。既然大家都来听《六祖坛经》,那么我们只能根据《六祖坛经》来理解净土,不能歪曲《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今天都把意见统一在《坛经》上面,回家之后,你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你们要知道,六祖当时是对机说法,他并没有否定净土法门。另一方面,六祖所弘扬的是明心见性的禅宗,也就是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宗旨,所以他弘法不能有半点含...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十讲 ① 要注重福慧双修

2024-07-10
(1996年12月29日)今天我们开始讲第三品《决疑品》。从这一品的名字来看,我们知道,这一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祖大师解答当时听法人的一些疑问。他们请问六祖,六祖为他们一一作解答,以破除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疑惑。现在柏林寺在打禅七。在禅堂里开示的时候,我讲到,参禅用功要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但是,这个“疑”应当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是在对三宝的信仰的基础上,对生...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⑤ 你信得及吗?

2024-07-09
(1996年12月22日)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修行有了自受用,还要在自受用的基础上起他受用,令他人得受用,也就是要教化他人。要教化他人,自己就应该有方便。什么方便呢?就是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方便就是能令大众最容易契入佛法的方法。你讲出来的法,要能够使别人断疑生信,不是模棱两可的。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必须有真实的见地...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④ 修行所要达到的究竟地步

2024-07-08
(1996年12月22日)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在何处呢?道在平常日用中。“色类”是指我们这个生命的当下,就是指我们这个生命体。生命是由两种东西组成,现在的科学称之为精神和物质,佛教里称色和心。色就是物质,心就是精神,生命就是由色、心二法组成的。我们的生命,色法方面就是指五根:眼、耳、鼻、舌、身;精神方面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意根的一部分。...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③ 修行的关键和着眼点

2024-07-07
(1996年12月22日)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里进一步来阐述自性的意思。菩提就是觉悟,菩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当中,所以叫自性菩提。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身就具有觉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再修行也没有用。好比只有炼金矿才能得到金,你炼石头,炼一万年也成不了金。所以“菩提本自性”,菩提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起心即是妄”,如果你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痴心妄想。“净心在妄中...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① 如何发现并体验自己的真心?

2024-07-05
(1996年12月22日)上一次讲完课,要求大家回去好好地把这个《无相颂》认真地看、认真地读,不知你们看过没有?读过没有?《无相颂》,四句一颂,一共十五个颂。下礼拜讲课之前,希望大家能把这十五个颂背下来,像背《弥陀经》《往生咒》《大悲咒》一样。这个颂非常重要,“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嘛,“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嘛。你把这个颂读熟了,佛教深奥的、适用的修行方法,可以说尽在其中。它又深奥又适...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⑤ 同见同行

2024-07-05
(1996年12月15日)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一段话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同见同行”,一个是要“终身不退”。这样就能够见诸佛境界,至诸佛地位。我在很多地方都强调,对佛法,对某个地区...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④ 镜子照物

2024-07-04
(1996年12月15日)“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上面讲无念,这里讲无念行,即般若三昧的具体运用。“六识出六门”(六门即六根),这里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把六根比作是六个门一样。“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六根六识在与六尘接触的过程中(不是不接触,而是接触),不起善恶、是非、人我、好坏的分别,它只是有触的作用(十二因缘有一...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③ 什么是“无念”?

2024-07-02
(1996年12月15日)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一个是“般若三昧”,前面已经讲到过。另外两个概...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② 如何亲近善知识?

2024-07-02
什么是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的人。大善知识难遇,解最上乘法的人更难遇。“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要找善知识?因为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见性,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得见自己的真如本性。善知识有大因缘,能化导众生,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而能发起。《法华经》上讲:“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什么大事因缘?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善知识弘法度众最大的因缘,就是要化导...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① 悟,悟什么?

2024-07-01
我们继续讲《般若品》。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一段话强调一个“悟”字。悟什么?悟我们人人具足的佛性。佛性有种种不同的称呼,本心、本性、自心等等,都是佛性的异名。我们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悟。一念悟时,众生的一面就被化解掉了。...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⑤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2024-06-30
(1996年12月1日)下面这一段是讲,有众生才有一切法。若无众生,即不需一切法。为什么有药?因为有病,因为有病人需要用药来治疗。如果众生没有病,也就不需要药了。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

生活禅语录

2024-06-30
6月30日 星期日 农历五月廿五 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总是徒劳无益的。用尊重和包容潜移默化,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④ 怎样才能进入般若呢?

2024-06-29
(1996年12月1日)下面引经典作为证明: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③ 行动中的法才是活法

2024-06-28
(1996年12月1日)下面进一步强调般若法门的重要: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般若,翻成中国话就是智慧,又叫大智慧,也可以说是一个总体的智慧。般若之用,因人而异,并不是固定的。贪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贪;嗔心重的人...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② 不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2024-06-27
(1996年12月1日)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这里是总结摩诃般若的重要性、尊贵性。“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最尊就是最尊贵;最上就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过它;最第一就是说在一切法门当中,般若法门占第一位。般若本身无住,也无往无来。般若无相,因为有相即非般若,...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① 了生死简单极了

2024-06-26
(1996年12月1日)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这一段是六祖大师对波罗蜜的独到解释。他的这个比喻非常有特色,这里有两三处值得大家注意。一个就是著境与离境的问题。著境就是生灭起,离境就是生灭灭。根据《金刚经》来讲,著境就是我们的心染著六尘,离境就是不染著六尘;著境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生心...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⑤ 真正的空即是······

2024-06-25
(1996年11月24日)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从这开始解释般若。“般若”,是外来语,翻译过来就是大智慧。六祖大师生活的时代是唐朝,故曰“唐言”。经典的翻译,如果中国文字里没有相应含义的词,为保留原意,故不翻。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切处所,一切时中,空间和时间。就是在一切的境界下,“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念念不愚就是正念,就是不离自性,就是与自...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④ 抓住主要矛盾

2024-06-24
(1996年11月24日)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六祖在这个地方把般若讲清楚了。心是广大的,周遍法界。大家不要把这个法界看得离开我们很远,法界也在当下。所谓“遍周法界”,就是说,十法界都具备这个自性之大,十法界都具备这个性。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分为三善道、三恶道。...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③ 一切对立面的消失

2024-06-23
(1996年11月24日)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里用世间的虚空来比喻我们的自性真空具足一切。世间的虚空能含万物,世人的性空亦复如是。我们不要一听说佛性含有万物,就去执著,就去贪恋,这个是病而不是禅。作为修行人,我们一定要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一切对立面的消失上,这样...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② 修行人要言行一致

2024-06-22
(1996年11月24日)下面是具体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① 修行贵在落实

2024-06-21
(1996年11月24日)《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佛教之所以成其为佛教,就是佛教有“般若空慧”,这是佛教与其他的学说和印度当时的九十六种外道所不共的,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的一个分水岭。下面我们就来读这两段: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

《六祖坛经讲记》行由品 || 第五讲 ⑤ 开东山法门

2024-06-20
六祖瘗(yì)发塔(1996年10月27日)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

《六祖坛经讲记》行由品 || 第五讲 ③ 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2024-06-18
犯五逆、犯四重禁、作一阐提的人,他可能后天的善根没有,先天的善根还是在,所以说,佛性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你把中间这条线去掉——好比说,佛法、世间法,这是佛法,这是世间法,中间有这样一条鸿沟,这就是二。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⑤

2024-05-11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滋沾洽,悉得发生。六祖说法,佛陀说法,历代祖师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能够普润一切众生,使每个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得益。前两天下的雨,我看就是及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特别是北方,有这一场雨,那真是在下人民币!佛法对于渴求佛法的众生来说,也像普润大地的及时雨...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④

2024-05-10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什么叫一相三昧呢?六祖大师说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所谓一相三昧,就是要在一切处都不住相。怎样才是一切处不住相呢?就是把一切的相都融为一相,是非平等,善恶同观,不生憎爱,不生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以安闲恬静、虚融淡泊的心境来面对一切事...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②

2024-05-08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六祖曰 :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座的以及不在座的人,每个人的自心就是佛,不要怀疑。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的疑心重,你一定要信,当下要相信自己就是佛。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大家看见茶几摆在这里,你心里就有了茶几的形相,这叫“相”;茶几是因缘所生,茶几...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①

2024-05-07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古人说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不要把有相和无相截然分开了。有相无相,烦恼菩提,涅槃生死,反掌覆掌之间,就这么简单。可这掌反不过来,什么原因呢?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太多了,积重难返。所以要悟,更要修。不要等到悟了再修。下面讲六祖所说的两种三昧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六祖坛经》中所讲的具体的修行法门,就是...

临济玄祖法语 ⑥

2024-05-06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心法没有形状,通贯十方。天南海北,这一念心顷刻之间就能到达。我们固然是坐在这里,很多人的心都在家里、在路上、在车上,有的武汉、有的河南、有的贵州、有的山东。你这一念心,不动道场,不起于座,就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心,在眼叫做见 ;在耳叫做闻 ...

临济玄祖法语 ④

2024-05-04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如果自己信得及,就敢于承当。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一点缺少的地方,一切都本自具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时时刻刻在放光。临济禅师说,“有位无位真人,在汝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是讲的这六道神光。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用的这六道神光,都是自性真佛在起作用。佛在起作用,我们自己却认...

五一禅修讲话|临济玄祖法语 ③

2024-05-03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有位居士要求今天讲达磨大师的《血脉论》和《破相论》。这两篇文章比较长,一天讲不下来,所以我就选择了另外两篇法语。一篇是临济祖师的,一篇是六祖大师的。这两篇法语经过古人挑选,收在《禅海十珍》这本书里面。在整个禅海里面,就只选了十位祖师的十件“珍宝”,所以书名叫做《禅海十珍》。今天我就从这本书里面拿出两件珍宝贡献给大家。《禅海...

五一禅修讲话|临济玄祖法语 ②

2024-05-02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有位居士要求今天讲达磨大师的《血脉论》和《破相论》。这两篇文章比较长,一天讲不下来,所以我就选择了另外两篇法语。一篇是临济祖师的,一篇是六祖大师的。这两篇法语经过古人挑选,收在《禅海十珍》这本书里面。在整个禅海里面,就只选了十位祖师的十件“珍宝”,所以书名叫做《禅海十珍》。今天我就从这本书里面拿出两件珍宝贡献给大家。《禅海...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三)

2024-04-28
从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相互圆融的角度来看,“生活禅”立足于祖师道,以祖师道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为眼目,以解脱道成就自受用,以菩萨道成就他受用,将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二章三、生活禅的特色及圆顿精神揭示了生活禅和禅生活的含义之后,净慧老和尚又进一步对生活禅的特色进行了概括,有四个要点:(1)功能性——生活禅理念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做人做事”的指针;(2)升...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二)

2024-04-27
生活禅就是要说明,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因为我们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无不可以包含在生活当中,也无不可以包含在禅当中,所以生活即禅,禅即生活。◉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二章二、什么是生活禅为了说清楚什么是生活禅,净慧老和尚提出了“生活禅”和“禅生活”两个概念。生活禅是一种以禅为核心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禅生活则是按照这种禅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生活,所呈现出来的...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一)

2024-04-26
生活以每个人本具的妙真如心为体,此心体依迷悟染净之因缘,驱动身口意三业起善恶之造作,而此造作必然依因果规律,相应地感召来人生苦乐之果报,此苦乐之果报往往又通过五蕴世间、人世间和器世间之染净表现出来。这就是生活的因缘相。◉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二章什么是生活禅在给生活禅定位之前,先来看看净慧老和尚对“生活”的理解和关于“生活禅”的开示。一、什么是生活关于什么是生活,世俗的书籍一般都是这样来...

谷雨的怀念 | 举身微笑生活禅

2024-04-25
师父用生活禅这个法器,把深奥的佛法化成一个无量无边的举身微笑,天覆地载无处不在。◉ 本文选自《清风明月·第十一辑》举身微笑,是形容举世闻名的青州佛像。青州佛像的美是深深的慈悲。因为有深深的慈悲,才有举身微笑。举身,就是全身每个毛孔都无一不在微笑。观仰此像,你甚至忘记了忏悔,只沉浸在深深的感动当中,你只会欢喜感动,被那慈悲的微笑强烈吸引。慈悲的极至就有大智自在,就有解脱啊!一刹那一刹那的自在、...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三)

2024-04-24
在日常生活中,触境遇缘,我们要及时提起圆顿的信解和正念,转一切境界为修道之妙缘,令心处在历历孤明、闲闲自在的状态。这是日常生活中落实止观功夫最为关键的一点。◉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4、正念工程的操作方法正念工程的落实,要从日常的具体场景和生活细节(生活单元)开始。这样做,一是因为正念观察的对象具体明确,不空洞,方便操作;二是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的时间长度,有一定的场景和活动内容,在同一...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二)

2024-04-23
先修习止过之正念,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其次修习慈悲之正念,做一个光明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修习愿乐之正念、信解之正念、观行之正念,最后进入无为之正念,成就出世间的菩提道业。◉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三)日用中修习止观的方便操作——正念工程为了帮助在家信众更好地防非止过,革除恶习,克服日常生活中心行错位、散乱放逸、经常被手机“吞没”、觉照功夫不能成片的弊病,养成“生活即道场,念头即道场...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一)

2024-04-22
净慧老和尚认为,按放下、专注、清明、绵密这个八个字去做功夫,修行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无论你修什么法门,包括念佛、持咒、观呼吸,都离不开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可以视为日用中落实止观的基本原则。◉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止观的功夫,净慧老和尚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作过比较详细和系统的开示。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日用中做止观功夫的切入点——观照当下,融入生活2012年...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一)

2024-04-22
净慧老和尚认为,按放下、专注、清明、绵密这个八个字去做功夫,修行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无论你修什么法门,包括念佛、持咒、观呼吸,都离不开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可以视为日用中落实止观的基本原则。◉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止观的功夫,净慧老和尚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作过比较详细和系统的开示。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日用中做止观功夫的切入点——观照当下,融入生活2012年...

谷雨的怀念,忆师三部曲

2024-04-21
禅者的一生虽经历风雨坎坷却如沐春风,坦然面对、欣然接受,这样的一生才是真正的艺术人生。像窗外的那轮明月,又如墙角的那枝梅花,风起的日子听风,雨来的日子看雨,时时处处安住当下,念念分明行愿大千!黄帅/《禅》刊2014年第4期万古长空词:净慧长老曲:黄帅明音满目青山 茫茫大地好风徐来 细雨无声青青翠竹 郁郁黄花漫天星斗 当空皓月禅是西来大意禅是庭前柏子禅是运水搬柴禅是饥餐渴饮禅是拈花微笑...

禅修讲话|临济玄祖法语 ①

2024-04-21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尽管说在一切环境下都可以修行,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修行,但是在修行的起步阶段,环境很重要。古人修行往往要选择地点。达磨祖师到中国来,就选择少林寺后山的达磨洞作为面壁修行之处。这种修行方式很古老。前佛、后佛,今佛、古佛,包括佛教之外的圣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修炼过程。想不通过修炼而欲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最多不过是世智辩聪而已。修道必需的环境,就是古人所...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新视角下的汉传大乘佛教

2024-04-20
该书还紧扣汉传大乘佛教的优秀传统,以汉传佛教两千多年来所留下来的丰厚经论为背景,就汉传佛教的修学次第、止观方法、功夫阶次,以及修学过程中的魔扰及对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表面上看,这些内容都是讲生活禅的,但实际上,也是对汉传大乘佛教修证理路所做的一次系统梳理。从这个角度来讲,该书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为传印长老为《生活禅纲要》所作序。众所周知,因为种种内因外缘,...

农历三月十一,当代禅宗巨匠——净慧长老圆寂纪念日!

2024-04-19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农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十一)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2年。 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1934冬(一岁半)由父母送入湖北黄冈县的汪集仙姑庙,由海善、仁德二尼师抚养;1948年由十四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武昌普渡寺知客宗樵上人正式披剃受沙弥戒。法名宗道,字净慧。并依止武昌三佛寺大鑫...

谷雨追思忆恩师 | 纪录片 《生活禅者》

2024-04-18

禅者风仪

2024-04-17
编者按:本文摘自《清风明月·第九辑》。本书体例为短文加插画,文字辑录自回忆、缅怀净慧长老诸篇章,插画为画师以文字为脚本而创作。都照顾到1995年春节期间,我陪父母来柏林禅寺参访并给净慧长老拜年,进到方丈寮,侍者说长老在里屋接待客人。不到两三分钟,长老就出来与我的父母打招呼,说了会儿话,告知说里屋还有客人,不能久聊,但中午一定在这里吃饭,并且让侍者带领我们去寺内各殿参访。通过侍者知道,长老接待...

谷雨的怀念 | 师父对我是全部的影响

2024-04-16
2019年6月6日,四祖寺方丈明基法师在《正信》编辑部小坐,与在座的编辑们忆及净慧老和尚,明基法师感叹“师父对我是全部的影响……”◉本文选自《清风明月·第十一辑》很多人都写纪念老和尚的文章,但是我写不出来。因为要说呢,就很多。 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和尚。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就是老和尚。在家做居士几年,还是懵懵懂懂的,信仰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真正的信仰建立起来,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

【忆吾師】奉师命,荷担如来家业,绝不能让师父失望

2024-04-15
本文由常宏法师讲述,褚亚玲居士执笔一、初见师父,为求法而来那时柏林禅寺刚开始建,普光明殿的佛像还在外面,大雄宝殿封顶了,那时还没有山门,最外围还是一个铁栅栏门,还能看到里面的院落。我见师父第一面,明海大和尚向师父介绍我们:(明证师)这是赵居士,(我)这是陈居士。我就开始哭,眼泪像断了线似的,泪流满面,最后哭得止不住,也说不了话,什么也说不了,问什么也不能回答。最后我跑出去外面哭了。就好像见了...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 净慧长老:水流花谢谁生灭,坐断时空绝起泯

2024-04-14

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2024-04-03
中国儒家讲到如何行孝时,孔子说了两个字 :色难。色就是我们的面容和态度,能赡养父母很简单,但能做到经常有个好态度就很困难了。对待父母天天要有微笑,天天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天天有非常真诚的微笑,那就是孝心的体现。但要做到微笑,做到有诚意, 很困难。父母讲一句话,子女不是鼓着眼睛,就是瘪起嘴巴,面色很难看,那就没有微笑了。父母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了,失去了生活保障,子女送点钱给父母过日子,给钱的时候没...

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2024-04-03
/ 善用齐心 善待一切 /中国儒家讲到如何行孝时,孔子说了两个字 :色难。色就是我们的面容和态度,能赡养父母很简单,但能做到经常有个好态度就很困难了。对待父母天天要有微笑,天天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天天有非常真诚的微笑,那就是孝心的体现。但要做到微笑,做到有诚意, 很困难。父母讲一句话,子女不是鼓着眼睛,就是瘪起嘴巴,面色很难看,那就没有微笑了。父母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了,失去了生活保障,子女送点钱...

观音菩萨 | 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

2024-03-28
每一位学佛者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观照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样,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菩萨。——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收录于《心经禅解》。2006年4月28日“观自在菩萨”,观者,观察;自在者,所行无碍。没有障碍才叫做自在。自在从何而来?从观来。观什么呢?观照五蕴皆空。以什么来观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以“观自...

发菩提心 | 由自救自度到度他利他

2024-03-25
从观察四谛入手,由自救自度而进入到度他利他的四弘誓愿。——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赵州柏林禅寺第八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十四讲 菩提心、般若见与息道观,收录于《柏林禅话》(上册)。标题为编者所加。2000年1月4日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要从观察四谛入手,由自救自度而进入到度他利他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大乘圣人以利他度他为目标的一种广大修行法门。当你观察苦谛的时候,要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024-03-24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是普贤菩萨的《警众偈》,寺院每天做晚课都要念诵此偈。它每天都在警示我们,要我们时时提起道念,念人生苦短,念世事无常,念生命的存在仅仅就在呼吸之间。修行一定要有紧迫感,时不我待,光阴迅速,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无常面前,都没有任何选择。今天在此一堂,跟随师父最久的是石家庄的几位居士...

一生最好的风水 就是这颗心

2024-03-09
心是最好的风水 庚寅年上元节吉祥法会期间,大众中,或问“风水”问题,而有净慧老和尚精彩之开示,现整理如下:这个寺院呢,应该绝大多数都是修建在风水宝地。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中国佛教的寺院都是修在山区,都是选择一个风水形胜,比较好的山做为背景来修建寺院。因为寺院主要的功能,就是所谓“修行办道”,在佛陀时候是把寺院定位为僧众“读诵禅思”的地方:第一读诵经典,第二就是修禅。寺院要发挥这两种功能,这个...

知福惜福 知恩报恩|净慧长老回忆个人生平

2024-03-07
各位善友:老天有眼,元旦之后,我这个老病之躯明显感到有些精神,咳嗽也好了很多,讲话也有了一点底气。非常感恩三宝的加持,龙天的护佑,大众的成就。个人的身体是一个小环境,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与生存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大自然的生态是否平衡,是否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文环境,一部分是由山河、大地、空气、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大环境...

发菩提心 | 学佛修行的根本

2024-03-04
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是修行的根本,是成佛的根本。——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赵州柏林禅寺第十一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一讲 柏林禅寺的宗风,收录于《柏林禅话》下册。2002年12月20日发菩提心,这是修行一切法门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是修行的根本,是成佛的根本。没有菩提心,发不起菩提心,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修行。菩提心集中表现在我们每天晚上做功课时所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生活与生死 | 当下觉照,当下了生死

2024-03-01
每起一念,每生一心,千万不能放过它;放过了,那就是放过了生死。我们能够当下觉照它,那就是当下了生死。——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柏林禅话》赵州柏林禅寺第五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二讲 发 心,标题为编者所加。1996年12月26日什么叫做了生死呢?首先要明白生死就在念念之间,就在刹那之间。生死不仅仅是指从娘肚子里出来是生,最后眼睛一闭、双腿一伸是死,这叫“一期生死”;还包括念念的生灭,刹那刹那的迁流...

发菩提心 | 菩萨戒与菩提心

2024-02-28
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来求受菩萨戒;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有大悲心,也就不可能成就圆满究竟的智慧。——净慧长老◉ 本文出自《净慧长老选集》之《柏林禅话》,原标题为柏林禅寺传菩萨戒法会开示。1994年农历四月初七今天是大家受菩萨戒的日期,在受戒之前,我们略微解释一下菩萨戒的大意。今天这个日子非常的好,因为明天就是佛陀出世的纪念日。我们今天受了菩萨戒,就是种了成佛的因,菩萨戒是成佛的戒。我们在寺院挂...

新春的期盼(四):慈悲平等的精神

2024-02-16
在接待客人上、在一切的活动上都要贯彻慈悲平等的精神;都要贯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都要贯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精神。——净慧长老◉ 本文为壬辰年正月初四在柏林禅寺斋堂的普说,收录于《守望良心》。2012年1月26日我们的寺院是体现佛教精神的载体,体现佛教文化的载体,体现佛教清净庄严的载体,是体现佛教慈悲平等精神的载体,所以我们寺院在管理上、在接待客人上、在一切的活动上都要贯彻慈悲平等的精...

新春的期盼(三):在家居士以五戒为师

2024-02-15
在家居士能够皈依三宝、遵守五戒,在生活中、工作中去贯彻落实,这就是以戒为师,这就是在修行,再加上自己修一个法门,比如说参禅打坐、诵经、念佛,这都是修持的法门,但是持戒是根本,持戒是保证我们修学任何法门的基础。——净慧长老◉ 本文为壬辰年正月初四在柏林禅寺斋堂的普说,收录于《守望良心》。2012年1月26日问:请问老和尚,在家居士怎么样持守戒律?怎么样以戒为师、修学佛法?答:在家居士有两种戒,...

初五迎财神 || 七圣财

2024-02-14
信、戒、闻、舍、慧、惭、愧,这七件事加在一起就是我们学佛人精神世界的财富,就是我们通向圣人境界的资粮,故名七圣财。——净慧长老◉ 本文为赵州柏林禅寺第十二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九讲,收录于《柏林禅话》下册。2003年12月16日人生有种种追求,一般来讲都是在追求身外之物,对于我们内心世界怎么样使它富有、充实、高尚,注意得不够,或者说注意得很少。一般都是注意身外的财富,精神财富贫乏。从我们学佛的人...

新春的期盼(二):守住良心这块阵地

2024-02-13
佛性用普通的道理来诠释,就是良心、就是良知、就是良能,就是最美好的心态、最纯善的心态、最清净的心态,那就是我们的良心。——净慧长老◉ 本文为壬辰年正月初四在柏林禅寺斋堂的普说,收录于《守望良心》。2012年1月26日我讲的第二个主题就是要守住良心这块阵地。我们人类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良心守不住,良心这一块阵地失守了,那么我们人类就真的走到终点站了。但是良心这块阵地慢慢地也在受到玷污、受到破坏...

生活与生死 | 大死一番才能大活

2024-01-30
我们修学、办道、做事业,莫不如此,都要把自己置身于死地,有这样的决心,才可能有成就;否则总是在自己谅解自己,自己过分地爱惜自己,我想不但是修道成就无期,做任何事业也是难以成就的。——净慧长老◉ 本文为赵州柏林禅寺第十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五讲,收录于《柏林禅话》(下)。2002年1月2日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这首偈子是明朝憨山大师的悟道诗。憨山大师从小出...

在家居士修行 | ​在家居士要注意修福

2024-01-22
出家众和在家众,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在修行开悟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只要你肯下功夫,出家人可以开悟,在家人也同样可以开悟。在禅宗的灯录里边,《五灯会元》也好,《景德传灯录》也好,曾提到了不少在家大居士,他们也是大彻大悟的人,见地和功夫都很深。比如马祖下的庞蕴居士,就是一位很有名的代表,真可谓是古今独步。所以在家众一样可以开悟,对此你们不要有什么怀疑。六祖大师在继承祖位的时候,他还没有受戒,还是个行...

《信心铭》提唱 第14讲

2023-02-20
(2011年1月22日早板香)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接上篇)我们静静地坐下来,也可想象守安禅师写的那首诗的境界,诗中讲“南台静坐一炉香”,我们就是“禅堂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在打七期间就是终日,一天到晚坐在禅堂凝然不动,一切的妄想杂念都无所记忆,都消失了,凝然了,就是“终日凝然万虑亡”。“亡”字按诗词的要求读...

见自心佛 自性自度 ①

2023-02-19
《坛经》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特别强调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又叫“明心见性”。这是禅宗的一个根本精神。《坛经》从始至终,一直就是围绕着“明心见性”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的。佛向心中觅,不向身外求,自佛是真佛,云云。应该说这是整个佛教各宗各派所一致强调的。古人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华严经》上也讲:“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就是说,心佛众生本来是一体的,都是我们唯心所现,唯心...

这样我们的命运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2023-02-18
佛法是改变命运的方法,禅也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佛法的修行集中体现在禅定上。禅包括定和慧。有了定,我们的身心能够静止下来,烦恼能得到止息,乱想能得到安定。有了慧,我们的生命能得到净化,能重新活跃起来。 生命如果只有静止的一面,没有活跃的一面,那就是死的方法,不是活的方法。禅有动有静,有体有用。定是体,慧是用。我们静坐观照自己的念头,一个念头刚生起来,顷刻之间念头就会消失;第二个念头又生起来...

《信心铭》提唱 第12讲

2023-02-17
第十二讲(2011年1月21日早板香)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昨天讲到“一如体玄”,泯是非无能所,无能缘所缘,故“兀尔忘缘”,没有攀缘,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超越、高度统一的精神境界。各位不要把“一如体玄”看作是佛菩萨的境界,也不要看作是他人的境界,要把它看作是自己当下的这一念,我们只有这样来体会,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如体玄”...

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障碍

2023-02-13
十法界不离一心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昨天讲到,动和静,昏和散,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所有的宗教活动、宗教修持和修养,也都是把动和静结合起来安排活动。新加坡芽笼这条街,各种宗教场所林立。各个宗教的活动有动有静,有时以动为主,有时以静为主。敲击法器,是以音声来调剂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有时会很沉闷,用音声来刺激,精神就能焕发出来,激活起来。 我们在此打坐,隔壁就有藏传佛教在做佛事,有吹...

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 ④

2023-02-12
四、要改过迁善。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有过失不要紧,能改正就行了。知错就改,这实际上就是智慧。人的自我完善以及智慧的开发,往往是通过知过改过来实现的。所以六祖大师讲:“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改过的具体方式就是至心忏悔。忏悔是佛教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它分通忏和别忏、理忏和事忏。通忏就是概括性地对以往所造诸罪过进行发露忏悔,它...

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 ③

2023-02-11
二、要报恩知义。就是说,我们要以一种感恩、报恩的心来回馈社会大众,要生活在责任和义务当中,要把对父母的义务、国家的义务、众生的义务、三宝的义务,点点滴滴地承担下来,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中去。因为社会大众为我们的生存、发展和解脱,提供了种种因缘条件,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个人的存在。 所以六祖大师强调我们修行要报恩知义,所谓“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

应机施教与时代精神——星云大师率团回大陆弘法探亲感言

2023-02-09
应机施教与时代精神——星云大师率团回大陆弘法探亲感言台湾佛光山创始人星云大师,为探望八十八岁高龄的母亲和弘扬佛法,于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四日,应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邀请,率国际佛教促进会代表团一行七十余人回大陆弘法探亲,所到之处,均受到广大佛教徒及各有关方面的隆重欢迎和热情接待。我有幸陪同星云大师一行在北京、西安、敦煌、成都、峨眉山、重庆、大足、长江三峡和武汉等地朝拜佛教胜地...

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 —— 佛法交流 ②

2023-02-04
佛法交流 ②——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2004年2月问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福慧双修和定慧双修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两个都要修,还是别的什么?第二个就是我们现在看见或者听说的一些师父、一些高僧大德,他们是不是已经明心见性了?是不是菩萨再来? 先说定慧双修和福慧双修。福慧双修的“慧”,就已经包括了定慧双修的“定”和“慧”。福慧双修的“福”是指的什么呢?比如说布施是福,持...

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 —— 佛法交流 ①

2023-02-03
佛法交流 ①——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2004年2月问 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似乎只有“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还说必须是登地菩萨才可以往生。有法师说 “横超三界”和“竖出三界”,可是我觉得:竹子横冲皮厚也很难,竖冲节多难也多!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这位居士问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竖出三界”和“横超三界”,一个是称念佛号...

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 ①

2023-02-02
今天,我想结合《坛经》,针对在家人修行的特点,谈谈在家修行应当注意的几个事项。《坛经》第三品,有一段是专讲在家修行的。《坛经》中记载,六祖大师在韶州时,应韶州刺史韦使君的邀请,大弘禅法。当时,韦使君特别请问六祖在家人应如何修行的问题,六祖回答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句话很重要,它能激发我们在家人修行成道的...

修福的方法

2023-02-01
修行包括修福与修慧两个方面。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修定,偏重于修慧。修慧必须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修慧就会遇到障碍。所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特别强调要「福慧双修」。修福就是要广结善缘,多行善事,以便借大众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修行。修福的范围很广,它可以贯穿于我们整个日常生活。比如,打扫卫生,端茶倒水,佛前供花,帮助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修福。看到别人有困难,帮他一把,这也是...

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 —— 四摄法

2023-01-30
第二讲 四摄法——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2004年2月2日讲 昨天我们讲了八正道。八正道强调的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知道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智慧的功能就是辨别邪正、真伪、是非、善恶。佛法的智慧不是小聪明,也不是知识学问,而是辨别世、出世间善恶因果的智慧。八正道以正见为首。有正见,然后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才正得起来。没有智慧,指导思想不正确,前面引错了路,后面就...

新年吉祥

2023-01-24
新年吉祥(2008年12月31日晚)各位道友:这几天业障出现,老病复发,没能进堂与大家同起同坐。修行是自己的事,我们天天处在苦海当中,学习佛法就是要找到渡出苦海的方法。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贪嗔痴就是苦海的滔滔波浪,戒定慧就是渡出苦海的般若船。我们找到了这条船,登上了这条船,就要不停地朝着彼岸的方向往前划。这个工作别人无法代替。划得快的,早日脱离苦海;划得慢的,就在苦...

新年大吉 | 从心开始

2023-01-23
兔年大吉五福临门新年之际,亲朋交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此时,住在深山古寺的老僧想到的是每一位朋友的健康和幸福,所以提醒大家:少吃肉,多吃菜 ;少喝酒,多喝茶 ;少抽烟,多吃水果。做到三多三少,保您健康到老。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岁月无情,诗书有味。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多读几本好书,多结一些善缘,多交几位好友,让生活更高雅,更充实,更幸福!佛教讲一切从心开始,我们迎接新的一天,迎接...

《信心铭》提唱(10)

2023-01-19
第十讲(2011年1月17日养息香)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世间的一切事物万象森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自相,各有共相。共相就是诸法的平等性,自相就是诸法的差别性,在哲学上叫做一般与特殊。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特殊的作用与内容,事物之间,也有它们的共性,就是一般的规律,佛教叫做自相共相...

妄想的种类及其对治方法

2023-01-12
昨天讲到,做功夫时要掌握用心的要领,使功夫做得恰到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心念的把握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在用心的过程中,有五种念头经常在交替出现。这五种念头就是: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即静念。第一,故起念。所谓故起念,就是在做功夫的时候故意打妄想。故者,有意。妄想无非两类,一善二恶。所谓善,就是世间散善,不是开悟成佛的究竟善。所谓散善,就是与当下做功夫不相应的杂念,虽然它是善念,但是与...

要解除身心的烦恼,贵在坚持不懈的用功

2023-01-11
昨天我讲到《观普贤行法经》中的一首偈语:“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们过去的业障如果有形有相,虚空都容纳不了,大海也装不下。我们过去所犯的罪、所杀的生、所吃的众生肉,骨头堆集如山,血水流成河流。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了多少罪业?这不是一种猜测。生命无始终,业障也无始终,过去所造罪无量无边;当然,与此同时也修了许多善法,过去所修的善法也是无量无边。如果过去只有业障,没有善法...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2023-01-08
既然出了家,所谓:割爱辞亲,走入空门,就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回报六亲眷属的恩德,以修出世法,以解脱生死来回报六亲眷属。出了家的人,如果说还想用财力来回报六亲眷属,那种牵挂就太厉害了,那就跟不出家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出家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六亲眷属,就要以求解脱,了生死,从根本上来回报。所谓:了生脱死,作人子弟的这一笔恩惠才能够真正得到圆满的回报。——净慧长老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在世间法上,...

参禅的道心与捷径

2023-01-07
参禅的道心与捷径 人的道心很不容易生起来。偶尔生起来,但在兑现道心的时候,又往往事与愿违。 我今天无意之中说了一句“我们这个地方很苦”,但是我又想到,我们今天这个苦日子比过去的好日子还要好。我觉得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常住的师父们,时时刻刻要发惭愧心,要发道心,要晓得成就众生、成办佛事,要晓得我们出家究竟是为了什么。 想当年虚云老和尚为了到高旻寺打禅七,走白天,抢黑夜。在路上遇...

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

2022-12-09
问:师父,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另外,我看过一些祖师大德的故事,说禅宗有念佛往生的,净土也有坐禅的。这是不是夹杂,怎么做到不夹杂?如何处理好守戒和日常工作的关系?答:从法门本身来讲,每一个法门都有它殊胜的一面,每一个法门都能适应一部分众生的根基。从我们修行的人来讲,第一点,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适合的法门、最适应的法门。第二点,不要把所有的法门相...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2022-12-06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各位善知识:本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同愿同行;我们这个分论坛的主题是:《佛教修学与现代生活的提升》。这个主题包含的意义大致上有三个重点:一是佛教修学,二是现代生活,三是怎样通过佛教修学来提升现代生活。我想就沿着这个题目的思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佛教的修学,宽广无比,三藏教典无不是讲学、讲修。所说的学就是戒定慧三学,所说的修还是从三学中延伸出来的各种法门。...

修行要发大心,要有大气量

2022-12-05
佛教非常强调皈依的传承,因为三皈依是从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仪规,然后经过佛陀的弟子,一代一代世世相传。这种传承本身就具备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功能,如果我们能够从某一个僧人那里接受这种皈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获得从佛陀开始一直传递下来的那种功德和功能。这种功德和功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修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虽然我们每个人自己具备了无边的功德和无上的功能,但是不透过外在的诱发,没有找到一种...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讲记(一)

2022-11-28
  四祖道场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四祖其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师。能够在祖师座下、双峰山前,能够在古老的禅宗祖庭,一起用功办道,因缘很难得。这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无边恒河沙数诸佛前种诸善根,才能有此一会。所以恳切希望各位,不要小看此一会,不要辜负此一会,不要空过此一会,一定要在这二七一十四天当中,在生死份上讨个分晓,使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新的开始。  四祖当年在此开创道场,...

善巧安心

2022-11-24
端坐念实相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最初进入佛法的修行,乃至任何一次修行活动的开始,首先要忏悔业障。凡夫的心总是在妄想当中打转,所以就有业障产生。贪、嗔、痴、邪见、疑惑,这种种的妄想,是造成人生迷惑的根源,有迷惑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言行,因为思想言行的错误就会导致人生的种种苦痛。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在“起惑、造业、感果”,业障就像大海一样...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2022-11-17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生活是我们的主要道场。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上班都是生活,生活就是烦恼,而禅就是菩提。现在的人们,做事情时会有很多痛苦,但换个方式去看这些事情,会发现之所以有这些事情,是因为有很多人需要你。换个角度看,你就可以快乐地去做。而禅的目标是让我们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不要...

念佛的要领

2022-11-16
一切的修行法门不出“禅定”二字修净土法门得到禅定的境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在一弹指间如果修净土法门修不出禅定总是在向外求念佛的效应不会明显,收获不会大.壹念心即念佛念佛即念心心净则国土净贰念施念戒念天念佛念法念僧忆佛念佛叁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应处空闲舍诸乱意入一行三昧肆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随息念佛

学佛要从做好身边小事开始

2022-11-15
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说,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修善法的人,不要放弃任何细小的好事。 因为任何重大的事件、任何极为庄严的功德、任何极为宏伟的殿堂,都是由一桩一桩小事组成,一个一个零件组成,一椽一瓦组成。任何一个宏伟的建筑,离开了一砖一瓦一沙一石,这座宏伟的建筑就不存在了。 人生在修善法的过程中同样如此,不要轻视任何一件细小的善事。如果把所有...

无念 无相 无住

2022-11-15
这几天,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心灵革命的战斗。自我在进行战斗,觉悟与迷惑在进行战斗,正确与错误在进行战斗。自我的心灵改造没有枪声,没有硝烟,但也是非常激烈。一个人要和错误诀别,要和小我分手,要有很大的勇气。往往力量不足、勇气不够,斗来斗去,不是正确的战胜了错误的,反而是向错误的低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禅堂里面七天,可能每个人都能有一股勇气,都能打起精神来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一旦...

亡三心

2022-11-14
各位善知识: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枝香下来,我们内心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过去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有时肚子饿了、口渴了,想要吃饭喝水,这就是现在心。所谓“心有所住”,不是住在过去,就是住在未来,或住在现在。心有所住,...

修三善

2022-11-13
各位善知识: 我们修行就是在修善法,修善道,积善德。佛教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世人评价佛教的功能是教人积德行善。修善法,修正道,积善德,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做的头等大事,也是每个佛弟子要终生信受奉行的头等大事。前面讲“净三业”的时候,我一再强调,修行就是一个净化三业的过程。通过修十善法,使身口意三业逐步清净,三业清净了,佛道也就慢慢地成就了。造善业是身口意,造恶业...

修三慧

2022-11-12
各位善知识:修行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把握。特别是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了解,才不至于走弯路,才不至于盲修瞎炼。前两天讲了“发三心”“净三业”,今天讲要“修三慧”。三慧就是闻慧、思慧和修慧。第一,要修闻慧。所谓闻慧,包括听善知识的开示,自己学习阅读佛经。闻的对象是语音和文字。佛法修行入门的次第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正法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而来,听闻正法是获得闻...

发三心

2022-11-11
各位善知识: 今年南北的温度都偏低,这是时令季节上不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人类太不知道爱护大自然,为了满足我们人类几十年的奢侈生活,对大自然进行了肆意的掠夺、无情的开发,把大自然储存了几千万年的资源和财富消耗殆尽,把资源掠夺殆尽;使得大自然的气候在变异,经常有不测风云,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窘迫,越来越恶劣。 在目前这种生存环境面前,我们作为修行的人,一方面我们要检点自己,过节俭...

净三业

2022-11-10
各位善知识: 由于自己身体不好,冬天经常咳嗽,怕到禅堂里打闲岔,就利用高科技手段,坐在房间里讲话,这样两个禅堂都能听得见。这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这对大家来讲有些不恭敬,还请大家谅解。 从意业来讲,要不贪、不嗔、不痴。这是三毒烦恼,要将三毒烦恼息灭在萌芽状态,让其少起现行。息灭者,就是烦恼究竟不起,身心彻底净化——这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贪,要常怀舍心;不嗔,要恒生慈悲之...

六字“真言”

2022-11-09
各位善知识: 在四祖寺禅堂打禅七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我基本上是每年都参加。前几年还能和大家同起同倒,一枝香不落地坐下来。这两年毕竟人老了,不能每枝香都和大家一起同参同学。禅堂里老班首比较少,加上居士的禅堂也需要人照顾,相反出家众的禅堂就显得照顾的人不够。有老班首能帮助照顾一下,有利于禅功的进步,有利于功夫的纯熟,有利于明心见性,有利于僧才的成长。 十年来禅堂的建筑面貌没有改变,但禅...

信佛究竟信什么?

2022-11-08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一)信佛 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 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

学禅学教,藉教悟宗

2022-11-07
问:《阿弥陀经》讲东南西北上下方位,怎么确定?因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运动的。老和尚: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太阳落下的地方为西,这样定方位就可以了。问:“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是什么意思?答:《二课合解》《佛学词典》上面有解释。问:打坐或者睡觉的时候灵魂出窍,会不会是有鬼魂附在禅师的肉体上?答:“灵魂出窍”是民间的一般说法,佛经上面不是这么说。佛经把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独头...

念念安住当下

2022-11-06
坐断三际的境界,是一个修行者、一个求悟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体验得到的,并不神秘。不管是参禅、念佛、持咒,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专于当下,念念自觉,都能够体验到三际坐断的经验。否则的话,古来的祖师禅德,就不可能因为捡起石头扔出去,碰着竹子一响,就开悟了;也不会因为过河的时候看见自己的影子,就开悟了;也不会走到卖猪肉的地方,听到杀猪仔将刀子往案上一拍,说:“你看,哪一片是精的?...

四祖禅的见地——诸佛心第一

2022-11-02
四祖道场从本老重兴以来到现在,也有八九年时间了。这是四祖寺重兴以来的第一次禅七法会,因缘显得特别殊胜。借着这个殊胜因缘,我想把四祖的禅法和思想,根据现有的资料,给各位作一个概略的介绍。这对于四祖禅法的研究、实践与弘扬,应该有一定的作用。《楞伽师资记》的缘起《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篇文章,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敦煌发现的,记载这篇文章的《楞伽师资记》,是唐代净觉禅师写的一本传记,书中介绍了专门弘...

念起即觉 觉之即无

2022-10-16
圭峰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面讲到的,如果了解了外在一切相的空性,那么我们的内心自然就没有分别,自然就无念。而且“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此即修行之妙法。故虽备修万行,而以无念为宗”。这就是说,在修一切法门的时候,我们不要有能所分别之心,而要时时刻刻 ,把握自己无分别的心态。假如我们真正处于与真如冥符这样的一种心态,那么我们就时时刻刻住在禅定之中。修一切法时,不起法相,不起修相,做到三轮体空,...

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

2022-07-21
佛法是圆融无碍的,各个法门之间不要互相排斥,如果能够把所有法门都看作互补的,那么我们修行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受用也会越来越大。——净慧长老 营 员:师父,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另外,我看过一些祖师大德的故事,说禅宗有念佛往生的,净土也有坐禅的。这是不是夹杂,怎么做到不夹杂?如何处理好守戒和日常工作的关系? 老和尚:从法门本身来讲,每一...

人间佛教的“生活禅模式”

2022-04-09
生活禅以祖师道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为眼目和核心,以菩萨的发心为基础,以解脱为目标,以明心见性、顿证法身为当下之要务,以菩萨行为悟前之加行和悟后之起用,以自他之解脱为终极目标,融禅净律教等于一体,所以它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修行法门,但是它可以在圆顿的见地和信心的引领下,含摄一切修行法门,而能为一切法门之宗要。——传印长老◉本文选自《清风明月(第四辑)——生活禅开八万门》,内容为传印长老在净慧长老示寂...

在做人做事中落实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2021-06-02
我们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也就是说观音菩萨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她有很深广的慈悲心,然后在慈悲心的作用下,来救度我们这个世间的种种苦难。那么是不是说观音菩萨就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呢?或者她的智慧没有她的慈悲那么圆满呢?不是的。她的智慧和慈悲是一样的深广无量,没有边际,没有穷尽!我们常说的四大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不是说文殊师利...

得大自在

2021-05-29
《心经》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心经》的第一句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为一位具体的菩萨的名号,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修般若法门的人。我们人生有种种局限,种种追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苦,不得自在。“自在”根据《法华经》的意思,要 “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有结”就是有为有漏的烦恼,尽即断尽,只有断尽烦恼,也即是“度一切苦...

净慧老和尚佛诞普说(上)

2021-05-20
今天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出世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这一天开始,我们人类在这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位大彻大悟的觉者,这位觉者就是佛陀。他的出世给予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他就叫我们觉悟,觉知观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觉悟自己,所谓的自觉;由智慧与慈悲帮助他人觉悟,所谓觉他;自觉觉他的功德圆满,就是所谓觉行圆满;三觉圆满就成了大彻大悟、大自大在、大智大慧、大慈大悲的佛陀...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2021-05-14
为什么要观心?观心就是要训练这个心。我们平常的这个心,或说意念,是纷乱不堪、千头万绪的,要使我们的心、意念有规律地进行活动,那就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训练。 古人把训练心(或说调心、观心)比喻为牧牛。这个心还没有驯伏以前,就像没有穿鼻孔的牛一样,一点也不听话,到处乱窜,犯人苗稼。为了使牛能够按照主人的意愿来进行活动,首先就要把牛的鼻孔穿上,再来慢慢地训练它,使它驯服、调柔。 如何把心之牛...

净化我心 改变命运

2021-05-13
量等虚空,笑口常开,少烦少恼,安乐自在。 良心是发自内心的意乐行为。意乐就是心甘情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天理良心,只有这样做晚上才能睡安稳觉,只有这样做举头低头才问心无愧。 不暴饮暴食,身体会轻安;不贪睡眠,身体会轻安;不...

观心的下手功夫

2021-05-12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可见心量广大,心能包括一切。有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有经典上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五祖弘忍大师也讲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是认识我们自己这一念心,把心的问题解决...

做人的佛法

2021-05-08
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庙里,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亦是种活法。一名法师,前去一座寺庙讲解佛经。待客僧捧上一杯茶招待法师。待客僧发现茶杯上有个小小的缺口,歉意地说道:“法师,很抱歉,杯子有个...

追求生命的当下解脱

2021-05-07
问:佛经中讲,凭借己力成佛,时间长;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时间短。照这样看,人人都应当往生极乐世界吗?还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喜欢、有缘,十方刹土成佛,不在乎时间长短?答: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种方法,也可以求生其他诸佛国土,关键是个人...

在奉献中求幸福 在无我中求进取

2021-05-06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每说一句话,都在改变生命的内涵,重新塑造着自我。有可能是向上、向善,在提升、开发自我;也有可能是向下、向恶,使自己堕落。所以在每个当下,生命都具足无限的可能性,这种特征就叫空、无我。——明海大和尚各位道友: 关于生活禅的修...

处理烦恼的方法(下)

2021-05-05
第三个方法,就是要知道感恩和奉献。 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和周围所有人、和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我们个体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和整个宇宙的存在分不开的。想想看,全世界就剩下你一个人...

处理烦恼的方法(上)

2021-05-04
古代禅师提到对治烦恼时,常用“断”和“转”这两个字。我们现在对待事情都说要处理处理,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我这里就借用“处理”这个词,一语双关,一个是说你要怎么样解决烦恼,第二个意思是你把烦恼当成什么。 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

如何亲近善知识

2021-05-03
好肚皮和好眼睛 说到弥勒的对联,有很多,其中我记得有一副很长。那是我第一次到云门寺去,见到云门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座前的两根柱子,一个柱子有五六米高,从上到下,密密麻麻写下来。当时我就看。当时我只有十八岁,对联那...

如何亲近善知识

2021-05-02
善知识的条件 也就是说,善知识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四分律》卷十一中提出了作为善知识应该具备的七个条件,叫做“善友七事”。《四分律》是小乘的戒律。小乘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是做人的基础,是出世...

如何亲近善知识

2021-05-01
安住菩提心中 第五,“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善知识一定要具备慈悲的心、智慧的心,使一切众生安住在菩提心中,并使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得以增长、得以成熟。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我们这个世间才会有更多的人来行...

如何亲近善知识

2021-04-28
何谓善知识 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如何亲近善知识?或者说怎样选择朋友,怎样交朋友。“善知识”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般是讲“知识”。“知识”在今天的社会学里面,是指某种专门的学问。但是,在佛教文化中,“知识”具有另...

狮子吼

2021-04-24
大功德师父告诉我:“要做功德,要做大功德。”我说:“我要放生,这功德大吧?”师父说:“不如印佛书,让大家看了都去放生!”吃茶2000年春,在明海法师带领下,来到方丈寮参见净慧长老。我接过一杯热茶,看到墙上的《吃茶去》图,于是请教当年赵州老和...

谷雨的怀念老人是一本书啊,我们要会读

2021-04-23
2012年3月15日上午,《正信》副主编心慧跟随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正慈法师和湖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洪利民等一行去四祖寺拜见净慧老和尚。短短的会晤,却让正慈法师由衷感慨:老人是一本书啊,我们要会读。今日又逢谷雨,虽然老人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但是他...

【八周年纪念】生活禅风传四海 | 净慧长老对外交流撷影

2021-04-21

【忆吾师】我所了解的恩师净慧老和尚

2021-04-20
在临济法源恩师净慧上人安然舍报后,甚至在他尚住世时,作为弟子的我,就一直想写下一些关于老和尚的文字。真提起笔来,又觉得难以入手——老和尚值得人们大书特书的地方太多了,即如建寺、安僧、弘法,从构建理论到学修实践,从对当代佛教界的贡献到其个人高...

记莂泪,谷雨的思念

2021-04-19
1净慧法师圆寂日纪念文/释耀度净月禅心霜满天,慧昭天下继宗源。法光潋潋映三际,师语拳拳出四山。功绩轻挥虚名却,德行广植涅槃诠。弘传谨守无量句,宣赞重恩眷念间。2赞净慧长老文/山叟童年岁半入尼庵,海善仁德颖悟传。自始聪明天性好,而来勤奋道行玄...

那塔,那寺,那人

2021-04-19
1987年10月15日,在中国佛教协会主编《法音》杂志的净慧法师,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行,来到赵县,参拜赵州禅师古塔。当时,古塔周围,一片荒芜。殿堂无存,门庭萧条,钟板失响,断碑残碣。蔓草荒烟中,残破的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

缅怀恩师——追思净慧老和尚二三事

2021-04-14
缅怀恩师——追思净慧老和尚二三事净慧老和尚是我今生修行的善知识之一。虽然老和尚示寂已近四年,然而每一次亲近老和尚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老和尚的亲切关怀在我心中依然温暖。初次拜访净慧老和尚是在1997年冬天。那时,我奉家师佛源老和尚慈命,刚从广...

【忆吾师】《生活禅语》启人心

2021-04-13
《生活禅语》启人心我与慧公的结缘是在1999年,当时我在苏州西园寺召开佛教教理的研讨会。开完会之后,老和尚来到西园寺参观,专门走到了我住的小院,说要看一看我这个武汉老乡(湖北老乡)。他说:“我们是老乡啊。”这是我跟老和尚见面的时候,老和尚说...

安住当下(四)

2021-03-19
所以说,修行的最根本的法门,就是要安住当下。安住在当下,实际上就是一念不生,因为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分别、执著,全然放下;连放下的这一念心也放下了,你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捆住我们呢?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欢喜或者...

安住当下(三)

2021-03-18
安住当下,一念不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用功夫的境界。 在《坛经》的第一品当中,六祖大师讲到他从黄梅得到衣钵以后,沿着赣粤从北到南的一条通道,一步一步地走回广东去。当时,五祖座下的人得知五祖的衣钵南行,被岭南一个砍柴的人得去了,很多人的...

安住当下(二)

2021-03-17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念不能照顾好,修行就无处落实。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当下的,生命不在过去,不在未来,生命就在我们当下这一瞬间。我们的这一期生命可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但是,即使是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岁,也是由许多的生命点...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1)

2021-03-09
讲了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我还想讲一讲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人与做事,应该是一体的,不可截然分开。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这样我们的人格才是完整的人格,才不是分裂的人格。我们有许多的问题,有许多的社...

净慧长老的晚年感言(三)

2021-02-28
“无常”带来欣欣向荣很多人恭维我会活到120岁,但我想如果每天都生活在病苦中,真是生不如死。现在买房子的使用权是70年,我这座“房子”已经用了80年,想想老病的痛苦,还是早点换个新房子可能更舒服一些。平常讲生、老、病、死、苦,觉得很抽象...

什么才是人生大事(四)

2021-02-23
什么是大事?生死就是大事。 每一个出家人都说“我要了生死!”说得痛快,实际做工夫的时候,却又提不起劲头,对自己的承诺不能负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包括我在内,最大的毛病。如果不针对这个毛病对症下药,那我们学佛就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就像有眼睛...

什么才是人生大事(三)

2021-02-22
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生的痛苦,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认识到生死烦恼时时刻刻在逼恼着我们,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发起出离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 什么是大事?在事修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当面关”一一打得破,在一切所缘的境界上不起好丑是非之心,不起...

什么才是人生大事(一)

2021-02-16
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生的痛苦,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认识到生死烦恼时时刻刻在逼恼着我们,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发起出离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 什么是大事?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第四,调五法(三)

2021-02-01
在天台讲止观的书上,讲到修习禅定必须具备二十五个条件,叫做二十五种方便。就是说有这些条件和方法,才算真正具备修习禅定的因缘。这些方便共分五大类,每一类是五件事,所以就是五五二十五件事,二十五种方便。首先是具五缘,具足五种因缘条件;第二,诃五...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第三,弃五盖

2021-01-31
第三,弃五盖就是要放弃、舍弃五种盖蔽我们智慧的烦恼和障碍。这五盖就是:1. 贪欲盖,2. 嗔恚盖,3. 睡眠盖,4. 掉悔盖,5. 怀疑盖。所谓盖者,就是盖蔽我们身心的烦恼,这五件事在我们内心,就好像一片乌云遮覆了我们智慧的太阳,就像一块厚...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第二,诃五欲

2021-01-30
在天台讲止观的书上,讲到修习禅定必须具备二十五个条件,叫做二十五种方便。就是说有这些条件和方法,才算真正具备修习禅定的因缘。这些方便共分五大类,每一类是五件事,所以就是五五二十五件事,二十五种方便。首先是具五缘,具足五种因缘条件;第二,诃五...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第一,具五缘(一)

2021-01-29
在天台讲止观的书上,讲到修习禅定必须具备二十五个条件,叫做二十五种方便。就是说有这些条件和方法,才算真正具备修习禅定的因缘。这些方便共分五大类,每一类是五件事,所以就是五五二十五件事,二十五种方便。首先是具五缘,具足五种因缘条件;第二,诃五...

能守一 万事毕(一)

2021-01-25
具足因缘我们又有缘在此聚会,这是真际禅林2007年第二季度的七日禅修活动。我记得第一次禅修活动时曾经与大家相约,今年真际禅林举办四次禅修活动,我许诺每次都来与大家一起共修共学,这次算是实现了这一诺言。我们要感恩十方大众的成就,感恩真际禅林各...

学佛就是要管理好自己(二)

2021-01-23
由此我们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就是要管理好自己,不要破坏他人的幸福和自由,不要侵夺别人的财富,对人要诚实守信,这就是五戒的内容。守持五戒既是自身的修养,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守五戒就能管理好自己,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了,社会就会少很多麻烦,人...

学佛就是要管理好自己(一)

2021-01-22
学佛就是要管理好自己——四祖寺腊八三归依开示2012年1月1日今天是二零一二年元旦,又是释迎牟尼佛成道纪念日,两个节日碰在一起的机会很少,也许一辈子就只有一次,今天就写了一首小诗来纪念这个日子,题目是《2012年元旦开笔》元旦喜逢腊八节,佛...

高僧的生死观(三)

2020-07-21
明海大和尚:在武汉住院期间,一直是崇朗师父做陪护,最后又随老和尚回到四祖寺,这中间的情况,他最了解。现在我们请他从生死观的角度,分享一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崇朗法师:我是2009年4月到湖北做师父的侍者,是比较晚跟着师父的了。我想先跟大家分享...

母亲精神-菩萨精神

2020-05-10
今日欢逢母亲节,恭祝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让我们把母亲的精神、母亲的爱扩大到全社会,从自身、从家庭起步,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充满慈悲,一起向和平、幸福、人间净土的生活行进。 望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能够利益到每位有缘人,以感恩的心面...

净慧禅语(九)

2020-05-03
1月15日佛门的修养是无私无畏的大境界。我们要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不仅想到自己,更要想到他人,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自私自利的人连最基本的人格修养都没有,更难以达到禅门无私无畏的修行要求。1月16日凡事都要有个限度,过量的...

净慧禅语(八)

2020-05-02
1月13日佛陀教导我们要善于面对自己,要善于面对生活,要善于面对他人,要善于面对世界。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佛教修行的总纲,这是正确面对人生的大法门。1月14日禅宗的法门特别重视对当下一念的把握。当下一念总持戒定慧三学,净化身口...

净慧禅语(七)

2020-05-01
1月11日《道德经》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我经常劝人要学习水的精神。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最柔,水最弱;水最慈爱,滋养万物;水最随和,随器方圆;水在最低层,任人践踏污秽,无悔无怨,湿性...

净慧禅语(六)

2020-04-30
1月9日古人说:“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美中有些不足,事事留些退路,留些遗憾,避名全节,和气生财。1月10日修行要在“忍”字上下功夫。俗谚云:“忍字头上一把刀,为人不忍把祸遭;若能忍得片时过,过后方知忍为高。”老衲不才,八十年的功...

净慧禅语(五)

2020-04-29
1月7日古人道:“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古人的修身之道如此,今人则反之,所以乱相丛生,祸起萧墙。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慎言寡过,居安思危,其乐无穷,其志高远。1月8日古人说:“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

净慧禅语(四)

2020-04-28
1月5日心地无私天地宽。在这个世间,人海茫茫,其实个人只不过是人海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泡沫而已。虽然这个泡沫曾经存在过,只是瞬间即逝。因此,我们不要过分看重自我,要将心量放宽些,要有如同大海一样的心量,私欲就会少一些,快乐就会多一些。1月6日...

净慧禅语(三)

2020-04-27
1月3日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岁月无情,诗书有味。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多读几本好书,多结一些善缘,多交几位好友,让生活更高雅,更充实,更幸福!1月4日新年之际,亲朋交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此时,住在深山古寺的老僧想到的是每一位朋...

苍天也为您示哀

2020-04-21
苍天为其示哀2013年4月20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永远也难以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当代著名高僧、生活禅的创始人与倡导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四祖寺方丈净慧老和尚圆寂于湖北黄梅四祖寺。柏林禅寺是老和尚提倡生活禅的初始...

您就这样洒脱地离去 ——追思净慧老和尚

2020-04-20
2013年4月20日,是净慧老和尚圆寂的日子,今年是七周年。向一个人学习也好,怀念一个人也好,最好的方式就是通心。所谓通心,首先是要真实,与谁交往,就是与谁交往,不是你头脑中想象的一个人,也不是你所期望的一个人……到黄梅四祖寺缅怀净慧老和尚...

净慧禅语 | 大家要把禅悦法喜带回去

2019-12-03
大家要把禅悦法喜带回去把禅的微笑带回去把禅的轻松自在带回去把禅的和谐欢悦带回去与家人分享回到家里千万不要愁眉苦脸千...

禅语 | 每一个学佛的人

2019-11-28
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自觉地将戒定慧的内容菩提心的精神大悲心的关爱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养成自己人格的魅力养成含养一...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6)

2019-11-17
(接上篇)"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它应该包括方方面面的每件事,每一项工作都要如此用心,才能够自利利他,否则就是自害害...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5)

2019-11-15
(接上篇)"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觉得不是一个小题目,是一个大题目,不是一篇小文章,是一篇大文章,这篇大文...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4)

2019-11-13
(接上篇)《净行品》中文殊菩萨十问一答,中心理念就是要我们善用其心,这是修习一切善法的一个总纲和核心思想。在十...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3)

2019-11-11
(接上篇)我们要以净化三业作为我们修行的基础,作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出发点。我们的三业究竟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2)

2019-11-09
(接上篇)《华严经》不仅是在哲学思想上有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同时又有很多具体的修行的法门和修行的次第,当然有很多的...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1)

2019-11-07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还是开营式的题目,就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自己学习《华严经·净行品》的一点体会。 ...

关于禅与生活禅(8)

2019-11-05
(接上篇)第六,处处是道场,这是生活禅最根本的一个理念。道场不是在某一座寺院,也不是在某一座名山。每一座名山是道场...

关于禅与生活禅(7)

2019-11-03
(接上篇)第五,解脱在当下。解脱是当下的事情,解脱是现在的事情,解脱不是明天不是后天的事,更不是这个身心性命结束的...

关于禅与生活禅(6)

2019-11-01
(接上篇)第四,开悟很容易。我们大家都觉得开悟简直是一个天方夜谭,太不容易了!如果开悟是那么不容易的话,修行还有什...

关于禅与生活禅(5)

2019-10-30
(接上篇)第三,修行很简单。不要把修行看得很复杂,看得复杂了,他不是在修行,是在随着妄想分别做各种动作。如果我...

关于禅与生活禅(4)

2019-10-28
(接上篇)第二,心的能量无比。我们的心有无限的能量,心的能量不可思、不可议。我们每天晚课都要念诵的...

关于禅与生活禅(3)

2019-10-26
二、生活禅的信息 (接上篇)生活禅作为一个修行法门,它必须在终极关怀、操作方法以及生活方式上提出它的...

关于禅与生活禅(2)

2019-10-24
(接上篇)在我没有到四祖寺以前,对祖师禅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到了四祖寺以后,看看那里的山川形势,看...

关于禅与生活禅(1)

2019-10-22
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先说关于禅的内容。这里所说的禅特指中国禅宗的禅,也就是祖师禅。这部分的...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⑬

2019-10-21
(接上篇)最后做一个总结,吉祥经讲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道德实践,然后当我们到达信仰的时候,我们就要自...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⑫

2019-10-19
(接上篇)“八风不动心”,八风 :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的心每天都在这八种状态中变化:有利有衰...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⑪

2019-10-17
(接上篇)“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八正道是正见、正语、正业,正思维,正命,正...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⑩

2019-10-14
三 . 吉祥人生的信仰生活 - 忍耐 顺从 (接上篇)“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沙门这个词在...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⑨

2019-10-13
三 . 吉祥人生的信仰生活 - 恭敬 谦让 知足 感恩 (接上篇)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⑧

2019-10-10
 二 . 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 - 个人品德 (接上篇)个人品德——“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⑦

2019-10-09
二 . 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 - 社会公德(接上篇)接下来讲社会公德。“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⑥

2019-10-07
二 . 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 - 家庭美德(接上篇)下面讲到家庭美德。“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⑤

2019-10-05
二 . 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 - 职业道德(接上篇)第一个是职业道德,“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④

2019-10-03
二 . 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接上篇)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③

2019-10-01
一 . 吉祥人生的善缘 (接上篇)第二影响我们的外部环境是地。所以第二个偈子讲地。关于 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大家...

《吉祥经》与生活禅 ①

2019-09-27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

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4)

2019-09-25
二、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接上篇)刚才我们讲了做人的八字方针:信心、因果、良心、道德,下...

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3)

2019-09-23
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在德隆集团中层以上职员集会上的讲演2005年2月6日 (三)良心 ...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

2018-12-08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

有多少人因为这三个字忙死了

2018-12-06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

做到这十六个字就可以开悟

2018-12-03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