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公禅钥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作 者:净慧

2017-01-20
作 者: 净慧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内容提要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2)

2016-12-28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2) 感恩就是要尽己所能来奉献自己的一切。情与无情、山河大地对我有恩,我就要尽己所能...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1)

2016-12-27
第七讲人生的基本理念(1) (2007年12月14日晚四支香) 时间过得很快,禅七的第四天就要结束了。...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2)

2016-12-25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2)  在当代,有一位老法师,他是真正做到了来去自由,不为任何事物所牵挂,...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1)

2016-12-23
第六讲生死是当下的,解脱也必须是当下的(1) (2007年12月13日早六支香) 宗门一法,一切都是讲...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2)

2016-12-22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2) 永嘉大师有四句话,对运用惺惺寂寂的方法,给了一个界定。永嘉大师说:“惺惺寂...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1)

2016-12-21
第五讲克服用功中的昏散二障(1) (2007年12月13日晚四支香) 在做功夫的过程中,要克服的问题...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2)

2016-12-20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2) 打七这种共修的形式,在明朝以前是否出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禅堂是不是有固定的参学时...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1)

2016-12-19
第四讲打禅七的由来(1) (2007年12月13日早六支香) 古人建禅堂,是为了成就参禅的人集体修学。...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三讲照体独立,历历孤明

2016-12-18
第三讲照体独立,历历孤明 (2007年12月12日晚四支香) 禅源就是心源,照体就是心体。灵明不昧,时...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二讲 如何调心(二)

2016-12-17
第二讲如何调心我们现在是集体共修。行、坐、吃饭、休息,如何使功夫打成一片?大家就不妨用自己已经使用的方法。我们这...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二讲 如何调心(一)

2016-12-15
第二讲如何调心(一) (2007年12月12日早六支香) 我们在此打禅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静坐的方...

《禅堂夜话》第四篇 心地法门 第一讲 禅宗是最契合现代人根基的心地法门(1)

2016-12-14
狮城重到双林寺,龙象禅堂续旧缘。历历止观能所尽,绵绵寂照忘情蠲。念头动处心源湛,烦恼生时慧力坚。七日同参千劫愿,人...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3)

2016-12-08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3) 问:有关开悟的问题,开悟与证悟有何不同?怎样的情况是开悟?开悟一定要有人印证吗...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2)禅七问答录

2016-12-07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2) 这次非常感谢常住,感谢惟俨大和尚,使我们一行与各位居士结此胜缘,一起修习禅宗无上法...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1)

2016-12-06
第七讲安心与生活(1) (2005年12月16日) 此次禅七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最后交流分享。 ...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六讲汉传佛教寺院的宗风建设

2016-12-05
第六讲汉传佛教寺院的宗风建设 (2005年12月15日) 《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五讲以无住心对无住境

2016-12-04
第五讲以无住心对无住境 (2005年12月14日) 一切万法的本相都是不住、无常,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

第三篇安心与生活   第四讲打牛与打车  

2016-12-03
第四讲打牛与打车 (2005年12月13日) 每天要讲几句话,好像讲来讲去,都是老话,没有多少新鲜的法...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三讲参话头与起疑情

2016-12-02
第三讲参话头与起疑情 (2005年12月12日) 禅七已经进行第三天,各位都非常精进,每天叫香还没敲,...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二讲即心是佛,守一不移

2016-12-01
第二讲即心是佛,守一不移 (2005年12月11日)  昨天和大家分享学禅的三个要求: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

第三篇 安心与生活   第一讲 学道有三要

2016-11-30
第一讲学道有三要 (2005年12月10日) 这次新加坡双林寺举行禅七,邀请本人前来主七,自己感到非...

净慧长老禅七交流问答

2016-11-29
【问】:万法由心造,法包括一切事和物。比如说设计一座殿堂,设计师心里有个蓝图,然后各种因缘聚合,石头、木料等等齐备...

净慧长老禅七交流问答

2016-11-28
【问】: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非自然化,这种非自然化的科学进步同时也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另外一...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二十一讲 静中讲话

2016-11-25
第二十一讲 静中讲话 (2005年12月6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十一天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二十讲有人心就有禅宗

2016-11-24
第二十讲有人心就有禅宗 (2005年12月5日) 迷与悟之间虽然只有一点点的隔阂与障碍,说易就好像反...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七讲破除四相

2016-11-21
第十七讲破除四相 (2005年12月2日) 我们讲到禅宗是无相法门,实际上整个佛教都是无相法门,只不...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六讲禅宗是无相法门

2016-11-19
第十六讲禅宗是无相法门 (2005年12月1日) 禅宗一法,有时又叫无相法门。禅宗主张修行要离相,只...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四讲千岁宝掌和尚与老祖寺

2016-11-17
第十四讲千岁宝掌和尚与老祖寺 (2005年11月29日) 黄梅这个地方,在古代真是一个人杰地灵...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三讲临济四料简

2016-11-16
第十三讲临济四料简 (2005年11月28日) 今年的禅七与过去两次禅七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人数多一些...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一讲什么是平常心

2016-11-14
第十一讲什么是平常心 (2005年11月26日) 此地是四祖道场,我们打坐的地方叫选佛场。我们在这里...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九讲用功的境界与心

2016-11-12
第九讲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2005年11月24日) 经过十天左右的用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体验...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八讲开悟机缘与佛力加持

2016-11-11
第八讲开悟机缘与佛力加持 (2005年11月23日) 第二个七又开始了,时间如流水一般逝而不返。由...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七讲淡化我执

2016-11-10
     (2005年11月22日) 人生的生老病死四大苦,既是业报的感召,也是自然规律,人人都逃避不...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六讲从容面对生死

2016-11-09
第六讲从容面对生死 (2005年11月21日) 时间过得很快,第一个七马上就要结束了。用功有基础的人,...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五讲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2016-11-08
第五讲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2005年11月20日) 昨天我讲了善恶的因果报应。善恶以什么为标准?佛说的...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四讲 融万法于一心

2016-10-23
第四讲融万法于一心 (2004年11月29日) 这个禅七已经过了四天,时间过得非常快,三七二十一天也...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四讲家就是路,路就是家

2016-11-03
(2004年12月11日) 第三个七又过了两天,时间很快。大家在用功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境界。有的人出现...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九讲佛法住持世间的因缘

2016-11-23
第十九讲佛法住持世间的因缘 (2005年12月4日) 佛法住持在世间有多种多样的因缘。佛法有几种称呼...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八讲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2016-11-22
第十八讲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2005年12月3日) 昨天讲到有各种各样的邪见。如果我们修行人一旦被邪见误导...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五讲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2016-11-18
第十五讲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2005年11月30日) 禅堂里维那师的桌子上有一块“慧命牌”,上面写...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二讲见性是禅的生命

2016-11-15
第十二讲见性是禅的生命 (2005年11月27日) 关于修行成佛,教下说有信、解、行、证四个阶段,由信...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十讲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2016-11-13
第十讲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2005年11月25日) 参禅一法最终的目标是要开悟成佛。所以开悟是禅...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四讲因果法则

2016-11-07
(2005年11月19日) 昨天与大家讲培养信心。有了信心,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生死问题,才有动...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三讲培养信心

2016-11-06
第三讲培养信心 (2005年11月18日) 我们学佛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死大事的问题。这个问题明...

《禅堂夜话》第二篇 人生的终极问题   第二讲人的生死问题

2016-11-05
第二讲人的生死问题 (2005年11月17日) 昨天晚上跟大家分享了一个题目:人生的终极问题。今天还接...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三讲 虚空生命

2016-11-02
(2004年12月9日) 两个七打完了,还剩一个七。从大家修行的情况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也...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二讲 四食

2016-11-01
(2004年12月8日) 出家人称为比丘,比丘是印度话,译成汉语是“乞士”。乞士的意思就是乞讨之士,用白话...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一讲 物质生活要简朴,精神生活要高尚

2016-10-31
(2004年12月7日) 修行和生活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修行,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心...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讲如来禅,祖师禅,生活禅

2016-10-30
(2004年12月5日) 按照佛教的教义,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两大类。世间禅包括四禅八定,出世...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九讲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2016-10-29
第九讲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2004年12月4日) 我们天天在这里打坐、经行、喝茶、吃点心,目的就是...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八讲 六字口诀,两大要领

2016-10-28
第八讲 六字口诀,两大要领 (2004年12月3日) 这次来参加禅七的居士,代表性很广泛。不但有来自全...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七讲 当下证得涅槃

2016-10-27
第七讲当下证得涅槃 (2004年12月2日) 转瞬间七天过去了,每个人可以检点一下自己七天以来的修行究...

《禅堂夜话》 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六讲 要真修,要实证

2016-10-26
(2004年12月1日) “奋志不知寒夜永,笃行那觉暑天长。”这是过去禅堂的一副对联。也就是说,一个参禅学...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五讲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2016-10-25
第五讲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2004年11月30日)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

《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四讲 融万法于一心

2016-10-24
第四讲融万法于一心 (2004年11月29日) 这个禅七已经过了四天,时间过得非常快,三七二十一天也许...

《禅堂夜话》 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三讲 灵山不远,彼岸非遥

2016-10-22
第三讲灵山不远,彼岸非遥 (2004年11月28日) 我们天天在这里经行、打坐、止语,种种活动,总括...

《禅堂夜话》   第一篇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二讲 无心合道

2016-10-21
第二讲无心合道 (2004年11月27日) 古人说“无心合道”,修道首先要做到无心。无心是什么呢?无私...

《禅堂夜话》 第一篇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一讲 时时勤拂拭

2016-10-20
第一讲时时勤拂拭 (2004年11月26日) 在丛林里边,每年都有专修的时间,称为“打禅七”。打禅七...

《禅堂夜话》 净慧法师著

2016-10-20
禅堂夜话  《禅堂夜话》是净慧禅师以禅学教义为基础,对众生人事,倡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无数人走进禅...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下)

2016-10-15
色、受二阴区宇中,所有这些境界,都是暂时的路途风光,并非真实。面对这些境界,我们一方面要牢记无住的原则,另一方面,...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中)

2016-10-14
色阴区宇之坚固妄想破除之后,眼前的幽暗境界全都消失了,到处是一片光明境界,修行人这个时候就可以亲见与诸佛同体的本妙...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上)

2016-10-13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本身学习不够,加上时间很仓促,所以只能有选...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下)

2016-10-12
如来的法流是什么呢?根据佛教的根本精神,所谓佛心者,大悲也,大慈悲也!大慈悲是什么呢?——大悲水。如来的法水就是大...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上)

2016-10-11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 (2001年5月26日)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晚上好! 昨天晚上讲了持诵“楞严咒...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五讲 持诵“楞严咒”的利益与方法

2016-10-10
第五讲 持诵“楞严咒”的利益与方法(2001年5月25日) 慧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晚上好! ...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四讲 四种清净明诲

2016-10-09
第四讲 四种清净明诲(2001年5月24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晚上好! 昨天二十五圆通里面讲了念佛的圆...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三讲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2016-10-08
第三讲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2001年5月23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晚上好! 昨天讲“...

守住良心的阵地【净慧长老最后的叮嘱】

2016-10-04
守住良心的阵地——2012年1月28日上午在真际禅林春节吉祥法会上的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早上好!  ...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二讲 四科七大本如来藏

2016-10-07
第二讲 四科七大本如来藏(2001年5月22日)大和尚以及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讲课活动的第二...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第一讲 众生迷悟的根源

2016-10-06
(2001年5月21日讲于新加坡大毗卢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昨天已经将《楞严经》的翻译、传...

净慧长老《楞严经》讲座--- 讲于新加坡大毗卢寺

2016-10-05
    希有难得之经 ...

柏林夜话

2016-10-05
各位居士、各位营员:   今天晚上是柏林夜话。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我们是在柏林寺举行的夜话...

诸佛心第一

2025-07-09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短短几句话,提纲挈领地把四祖禅法的见地和功夫都点了出来。四祖禅法的要点,是依据《楞伽经》讲的“诸佛心第一”作为见地,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作为功夫。只有见地,可能是空头理论,无法落实;有了“一行三昧”的功夫,见地才能够真正成为受用。见地要成为受用,一定是通过功夫的逐步落实才能做到...

把握生命的当下

2025-07-06
有病就有苦,没有病也有苦,整个人生被种种痛苦所煎熬。一期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四个阶段本身就是苦;在整个生命流程中,环境的改变、人事的迁流、感情的变化、内在身心与外在环境的种种逼恼煎熬,这些都是痛苦,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王侯将相,一辈子都处在无限的渴求当中,现实与希望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2025-07-03
我们要按照《金刚经》的教导来修行,要从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入手。如果紧紧抓住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不放,一切从强化我执为出发点,修行就不会相应,即使能出现一点静境,最终也会走进误区。——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紫云禅话》三祖大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古今高僧大德无数次地引用这几句法语,来开示学人在菩提道上放弃拣择之心和憎爱之念。所谓“至道”,就是大...

把握生命的当下

2025-06-25
渐教与顿教的差别就在于渐教的修行有次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步步地走过来。顿教则在当下这一念中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念相应一步到位,这是大善根、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过去的苦因感得现在的苦果,现在精进修道感得未来的涅槃圣果,要在当下这一念心当中圆满实现。——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紫云禅话》有病就有苦,没有病也有苦,整个人生被种种痛苦所煎熬。一期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四个阶段本身...

菩提自性 || 我们每个人的主人翁

2025-06-24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讲无念的第三层意思。什么是“无”呢?“无者,无二相。”有相、无相,善相、恶相,善恶、有无、去...

法界一相

2025-06-23
各位道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特别快,再有两天半,第一个七就结束了。我们天天在禅堂里行香、坐香、挨香板、挨批评,都是为了能够有所觉悟。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真正发心追求觉悟的人很少,只有极少数人有这种迫切感。大多数人有这种要求,但是不迫切;也有极个别的人稀里糊涂。能够听闻到佛法不算难,闻到了佛法要生起真实的信心那就相当难。“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果对佛法没有深切的信仰、信...

“我”在哪里?

2025-06-22
禅的目标,就是引导我们怎样认识自我我们到许多寺院的禅堂去过,禅堂的墙壁上、柱子上都写有“念佛是谁”的警语,那就是禅要认识自我的一个题目、一个要求。不但是要追问念佛的是谁,还可以无穷无尽地追寻下去——在此讲法的是谁?在此听法的又是谁?打坐的是谁?经行的是谁?吃饭的是谁?睡觉的是谁?知寒、知热、知疼、知痒、要这、要那的是谁?知道欢喜的是谁?知道痛苦的又是谁?所谓“父母未生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虚空生命

2025-06-19
修行的真正目标,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怎么改变呢?一定是从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起。冲一杯茶、扫一片地、洗碗、擦桌子,用具体的行为来回报每一个成就我们的人,用慈悲心、用爱心来对待世界上所有的存在,感恩一切万事万物成就了我当下的生命。能够以这样的心态修行,每个人都是朋友,每一粒尘埃、每一棵小草、每一粒沙子,也都是我们生命的光和热,都是法身中的一切。两个七打完了,还剩一个七。从大家修行的...

修福与修慧

2025-06-16
佛教的理论和整个人世间的需求是完全一致的,世间法、出世间法,能够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世间法,就是要我们在世间法上不要过分执著,不要过分地悭贪不舍,要在世间法上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过分地贪求,会有很多痛苦。一切从大悲心出发,从菩提心出发,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离开了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成了一个空洞的名词。出世间法是世间法的超越与提升。——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双峰禅话(下)》各位...

将禅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2025-06-13
你就紧紧地盯住当下的念头,清醒地、轻安明净地觉知当下的念头。朝如是,夕如是,不要让它跑掉,能够长久地训练,这个念头自自然然就听你使唤了——这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方法。关于禅修,在古代是讲究如何在日用中来落实,在日用中来转化自己的习性,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从现代意义来讲,所谓的禅修,就是要把禅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点点滴滴就是方方面面,也就是时时刻刻,每一个当下。这是需要有很好的禅修基础和...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2025-06-10
在历代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禅对他们作品的影响。这个影响的实质,就是思想的空灵。有了思想的空灵,他的作品就不俗,他的作品就像从山里边流出的泉水一样,清清亮亮,活活泼泼,源源不断,怎么品味怎么有味。——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选集《双峰禅话》我们天天在这里打坐、经行、喝茶、吃点心,目的就是要融入禅的生活。有不少人有很多的体会,也不免有个别的人懵里懵懂的,不知怎么回事。禅,要想把它...

无相不相,名为实相

2025-06-06
是以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名无量义。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则泯然清净是也。斯之诚言,则为证也。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我们平常说的口头禅,这一句话可以作为“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的注解。众生根有无量,每一个众生都有具体的情况、具体的烦恼。烦恼是具体的,佛说的法也应该是具体的。就比如说,同样都是感冒,...

将禅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2025-06-03
你就紧紧地盯住当下的念头,清醒地、轻安明净地觉知当下的念头。朝如是,夕如是,不要让它跑掉,能够长久地训练,这个念头自自然然就听你使唤了——这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方法。——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柏林禅话(下)》关于禅修,在古代是讲究如何在日用中来落实,在日用中来转化自己的习性,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从现代意义来讲,所谓的禅修,就是要把禅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点点滴滴就是方方面面,也...

修道要具足三种心

2025-05-28
佛教的精神,一切是从众生出发。学佛的精神同样如此,一切都要从大众的利益出发。不可以有自私心,不可以有自了心,不可以有专为一己的心。一定要处处想到为了大众,那才是菩提心。——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双峰禅话(上)》各位善知识: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一是要具足信心,二是要具足精进心,三是要具足长远心。这三种心缺一不可。一、要具足信心。为什么要具足信心呢?要具足什么样的信心呢?一切事情,都是由...

妄心的特征

2025-05-27
真心的内涵,是佛菩萨依据自己觉悟的智慧告诉我们的,我们的修行因此便有了依据。可是,我们天天经验的心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是妄想心,真心还没有打开。现在,我们再总结一下妄心的内涵和特征:无明、自我、邪见、分别、欲望、烦恼、束缚、无奈。第一,无明。与智慧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无明。佛心是光明的、智慧的,而我们自己的心呢?有谁看到过自己的心?谁的心里是明亮的?或许梦中偶尔有一丝亮光。阳光是亮的,灯光是亮...

八关斋戒略说 | 过午不食为斋戒之体

2025-05-26
六斋日守八关斋戒,是以持斋为体,以过午不食为体,为根本。六斋日持八关斋戒最重要、最本的内容有两条。在八关斋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这四条,与五戒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有第三条五戒是不邪淫,八关斋戒不淫欲,这一条是根本。因为“饱暖思淫欲,饥寒长道心”,为了不犯淫欲戒,守持过中不食这条清净的戒法,作为不犯淫戒的保证。所以八关斋戒的重点是第三条不淫欲的戒律和不非时食的斋法。 生死的根本是...

我们的一切活动处处不离法身

2025-05-24
张拙秀才的悟道诗说: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光明寂照”就是法身,也就是自性,就是我们本有的大涅槃,它无处不在。所谓“遍河沙”,就是遍一切处。每一粒沙石都是法身的体现,都包含着法身的实相真理。不要把法身看成是与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们的一切活动处处不离法身。行香在法身中,坐香也在法身中,...

观照生活,磨炼心性

2025-05-23
禅堂固然是修行的地方,可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道场,我们要学会在生活这个大道场中来磨炼自己的心性。学佛,或者说修生活禅,没有别的诀窍,就是要时时刻刻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生活。观,就是“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如果能够用它来观照生活,那么生活就是修行;相反,如果在生活当中不能起觉照,那么学佛就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学佛不仅是在大殿里唱唱念念,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在在处处体现佛法的精神...

当代僧伽的职志

2025-05-20
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年僧伽应在求学中坚定正信,树立正见;在求道中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沟通社会,服务人群,住持正法。——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选集《柏林禅话》,内容为老和尚1991年10月29日于广东丹霞山别传寺所作开示,内容有删节。今晚讲的题目是“当代僧伽的职志”。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我觉得当代的僧伽特别是青年僧伽应有当代僧伽的职志。所谓当代,可想而知...

谷雨的怀念|净慧长老回忆个人生平

2025-04-20
各位善友:老天有眼,元旦之后,我这个老病之躯明显感到有些精神,咳嗽也好了很多,讲话也有了一点底气。非常感恩三宝的加持,龙天的护佑,大众的成就。个人的身体是一个小环境,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与生存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大自然的生态是否平衡,是否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文环境,一部分是由山河、大地、空气、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大环境...

把握当下 坐断三际

2025-04-19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不二的境界,换言之,怎样才能见到这个不二的真心、不二的自性呢?我们说,唯有“把握当下,坐断三际”才能达到。所谓坐断三际,就是以无分别心安住当下——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各位静静地想一想,观照一下自己的心念,看看我们的心在什么地方。不难发现,我们不是在想过去,就是在想未来;现在在做什么、想什么,自己是不清楚的,也把握不住。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生命的迷失”状态。如果能使我们...

什么是平常心

2025-04-18
道是何物呢?讨论起来学问大得很,真正明白了,按照祖师的话来说,不值半文钱。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用任何东西相比拟。说它贵重,贵重得不得了;说它平常,也平常得不得了。所谓触目菩提,菩提者道也。为什么这个最简单的东西把人弄得糊里糊涂,不晓得它是什么?找啊,找啊,千古以来的人就是为了要找这件事。这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道究竟是什么呢?祖师说,就在扬眉瞬目之...

药师法门的精神、关键与特色

2025-04-12
忏悔 | 洗涤身心的染污《药师忏》的精神主要是什么呢?我想大家通过这几天的念诵礼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个人也有一些体会。顾名思义,《药师忏》是以忏悔为主。我们每一个人从无量劫以来,轮回六道,不明因果,不明事理,做了种种有违因果规律、不顺解脱、不顺道德的行为。在没有学佛以前,我们不但对自己过去多生以来的过错一无所知,就是对自己这一辈子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只是在学佛以...

处理烦恼的方法(下)

2025-04-11
优化自身素质,靠智慧;和谐自他关系,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觉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我们化解烦恼的最好方法。——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著作《生活禅钥》第三个方法,就是要知道感恩和奉献。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和周围所有人、和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我们个体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和整个宇宙的存在分不开的。想想...

处理烦恼的方法(上)

2025-04-10
优化自身素质,靠智慧;和谐自他关系,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觉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我们化解烦恼的最好方法。——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著作《生活禅钥》处理烦恼的方法古代禅师提到对治烦恼时,常用“断”和“转”这两个字。我们现在对待事情都说要处理处理,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我这里就借用“处理”这个词,一语双关,一个是说你要怎么样解决烦恼,第二个意思是你把烦恼当成什...

修福与修慧

2025-03-30
佛教的理论和整个人世间的需求是完全一致的,世间法、出世间法,能够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世间法,就是要我们在世间法上不要过分执著,不要过分地悭贪不舍,要在世间法上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过分地贪求,会有很多痛苦。一切从大悲心出发,从菩提心出发,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离开了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成了一个空洞的名词。出世间法是世间法的超越与提升。——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双峰禅话(下)》各位...

“生活禅”所提倡的解经方法

2025-03-03
让古典文本成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其关键在于阐释和解读的方法论。中华禅的祖师们一向即有自宗独特的“解经”法。百丈禅师说:“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百丈广录》)将佛言祖语“宛转归就自己”,在当下心性的本位上消化还原,也正是生活禅所提倡的“回归当下”“融入生活”的解经方法。佛陀和祖师的教法当它们还停留在文本上的时候可以说是沉睡着的,但当它们和...

禅修三调 || 调身

2025-02-26
禅修三调(2023年7月21日于文殊阁)调身、调息、调心(接上篇)接下来,我们讲禅修几个最重要的前行,也就是调三事:调身、调息和调心。首先是调身。那么调身,分为平时的调身,和禅修时的调身。平时的调身,一是平时在生活中,不能行为粗犷,身心放逸。想确保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持戒。佛教基本的次第之一,就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按戒律行事,我们自然不会行为粗犷,身心放逸。平时的调身,二是要求...

人间佛教的“生活禅模式 ”⑨

2025-02-23
2024年6月9日,明杰法师讲于普陀山宝陀讲寺(接上篇)我们再来听一段长老的开示。净慧长老开示:······就是禅在当下,就是觉悟在当下,就是我们的生命在当下。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个意义,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珍惜生活,才能够真正地珍惜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生命的超越,乃至实现我们生命的价值。因为离开了当下就没有生命,离开了当下就没有生活,离开了当下一切的努力都没有基础。当下就好像大地一样,一...

上元节吉祥祈福|药师法门的精神、关键与特色

2025-02-07
新春快乐HAPPY NEW YEAR药师法门忏悔 :洗涤身心的染污 《药师忏》的精神主要是什么呢?我想大家通过这几天的念诵礼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个人也有一些体会。顾名思义,《药师忏》是以忏悔为主。我们每一个人从无量劫以来,轮回六道,不明因果,不明事理,做了种种有违因果规律、不顺解脱、不顺道德的行为。在没有学佛以前,我们不但对自己过去多生以来的过错一无所知,就是对自己这...

初五迎财神 || 七圣财

2025-02-02
信、戒、闻、舍、慧、惭、愧,这七件事加在一起就是我们学佛人精神世界的财富,就是我们通向圣人境界的资粮,故名七圣财。——净慧长老◉ 本文为赵州柏林禅寺第十二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九讲,收录于《柏林禅话》下册。2003年12月16日人生有种种追求,一般来讲都是在追求身外之物,对于我们内心世界怎么样使它富有、充实、高尚,注意得不够,或者说注意得很少。一般都是注意身外的财富,精神财富贫乏。从我们学佛的人...

妄想的种类及其对治方法

2025-01-20
坐下来把身心安定好了之后,既要有惺惺的觉照,又要有寂寂的安静。只有当寂寂惺惺同时具足、同时运用了,这才是正确的用功方法。有时惺惺在前,有时寂寂在前,这就要看当下用功夫的情况如何。——净慧长老◉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双峰禅话(下)》各位大德:昨天讲到,做功夫时要掌握用心的要领,使功夫做得恰到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心念的把握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在用心的过程中,有五种念头经常在交替出现。这五种念头就...

行亦禅

2025-01-18
我们在打七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坐在这里才是禅。在禅堂里慢慢地走,每一步下脚踏踏实实,抬步清清楚楚,每一步都踏在大地上,我们的心也要随着每一步踏踏实实地与大地、与宇宙、与整个法界成为一个圆满的整体。只有作如是观想,你再来走每一步路,你才晓得这一步踩下去,那种轻松、那种庄严感、那种神圣感,油然从内心涌到嗓子眼这儿来。这个时候,你即使不是在禅堂,你也会大呼一声,人类啊、人啊、人生啊,是这样地伟大,...

2024年7月回顾周 || 《六祖坛经讲记》行由品合辑

2025-01-16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佛教千经万论所要解决的一个总问题。我们学佛之人,朝山拜佛走庙,亲近善知识,这里赶会,那里开光,无非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菩提自性在哪里?我们找不着。为什么是清净的?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烦恼里边生活,为什么我们就清净不了?“但用此心”,此心,我们怎么样也把捉不住、把握不住,更不要说直了成佛了。我们要能够见到自己本自...

2024年7月回顾周 || 《六祖坛经讲记》释经题合辑

2025-01-15
这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七种立题里边,具足了人、法、喻——六祖大师是人,法宝是法,坛是比喻。坛,可说是说法的处所,也可说是土地,具有生长的意义。这就是说,六祖大师的《坛经》,能令无数的众生种善根,好像是一块土地,能够生长茂盛的庄稼。——《六祖坛经讲记》释经题,第一讲《六祖坛经讲记》第一讲 ① 《六祖坛经》的经题第一讲 ② 六祖大师其人第一讲 ③ 中国佛教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从六祖大师当时的...

2024年12月回顾 ||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合辑

2025-01-13
这一个偈子就是六祖的《心地传法偈》。这一段主要是讲两种三昧,一个是叫一相三昧,一个是叫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可以说是平等观,一行三昧可以说是平等行。一相是从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来讲,一行是从我们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来讲。一个是主观的认识,一个是我们对待客观事物怎样来不生分别。也可以说,一相三昧是自受用,一行三昧是他受用;一相三昧是平等智,一行三昧是平等行。下面六祖讲,我们在“一切处”,不是只在某一事...

2024年12月回顾 ||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合辑

2025-01-11
顿渐之分实际上根源在哪里呢?其根源就发生于神秀大师和六祖大师在五祖会下各写一首悟道偈,从那两首偈语来判别南顿北渐。为什么在神秀大师的偈子里边就能够判别他是渐呢?因为他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是时时刻刻在那里做,所以他是渐。为什么把六祖说成是顿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他是顿。就是从这两首偈语来判断分别南顿北渐。六祖在这里不止一次地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三十讲 ④ 普利群生才是目的

2025-01-09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这个就是六祖最后的三个字,是多么洒脱啊!“吾行矣!”我走了。这是多了不起啊!“端坐至三更”,这时六祖还是在修加行,深入禅定,把他平生的功夫在最后时刻修一个加行,所以叫“端坐至三更”。前面那一段讲到斋罢,应该讲的是午餐时分,因为晚餐不能叫做斋,只有午餐才可以叫做斋,晚餐叫做药石。过午不食叫做...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三十讲 ③ 了生死在平常

2025-01-08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最后这几句话,真是讲得非常非常地切要,非常直截了当。这里有两件事情希望大家注意。一个就是从六祖的教诫,我们如何对待我们人生...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三十讲 ② 要见心中佛,要见自性佛

2025-01-05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三十讲 ① 怎样更快地得见佛性

2025-01-04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九讲 ⑥ 从上佛祖的传承

2024-12-31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下面就是讲从上佛祖的传承。六祖说:“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因为过去无量诸佛,现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只是以过去七佛作为一个开始。七佛,就是过去庄严劫一千尊佛中的最后三尊佛,从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开始,毗婆尸佛、尸弃佛、毗...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九讲 ⑤ 正法的眼目是什么?

2024-12-28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九讲 ④ 这才是功夫

2024-12-26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在这里,六祖讲两个三昧,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九讲 ③ 担当以心传心这一件大事

2024-12-24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九讲 ② 什么是真实的心呢?

2024-12-20
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感恩、忏悔、回向

2024-12-20
尽管我们修行的时间比较短,修行的层次也比较低,如果能够发起心来,修行的层次立马就提高了。一发起心来了,十方诸佛菩萨、大地一切众生,马上就和我们的心全都打通了。我们这一念心,与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与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能够打通了,我们即使是只有一念清净心,也能够种下无上菩提的金刚种子,所谓“一念清净成正觉”。不要把我们现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们有这个心量,小能变大,少能变多。——净慧长老◉本文...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九讲 ① 怎样来体会生命的永恒性?

2024-12-19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八讲 ④ 修行是要你正思维

2024-12-14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六祖说,这三十六对,这种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运用,它可以贯通一切的经法,一切经法也离不开这三十六对的这种方便。我们能够以此三十六对来运用、来说法,那我们在说法的时...

《六祖坛经讲记》付嘱品 || 第二十八讲 ③ 法住法位就是道

2024-12-13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

《六祖坛经讲记》护法品 || 第二十七讲 ⑥ 修行就是报四恩

2024-12-09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九月初三,中宗又有一个诏书,因为得到了六祖大师指示的心要,并且知道他以老病相辞,不赴宫中这样的事实,所以又再次下诏书,不是去指责六祖,而...

《六祖坛经讲记》护法品 || 第二十七讲 ⑤ 六祖的根本大法、根本心要

2024-12-06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

《六祖坛经讲记》护法品 || 第二十七讲 ④ 《坛经》原来讲的是这个道理

2024-12-05
薛简接着又问:“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我回到宫中以后,皇帝一定要问,你没有把禅师请回来,但他究竟对你说了什么法呢?所以慧能大师一定要指示修心的要领,就可以把您说的心要传奏两宫——奏也是下对上而言。所谓两宫,就是皇太后和皇帝这两宫——并且让京城学道者都能够明白您的心要。这就好比是一灯能够燃百千灯,以一盏灯来燃百千灯...

《六祖坛经讲记》护法品 || 第二十七讲 ③ 才可以真正地不执著

2024-12-03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

《六祖坛经讲记》护法品 || 第二十七讲 ② 佛法的究竟是······

2024-12-02
(1998年2月15日)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神龙元年就是公元705年。在唐朝有一段历史,就是中国...

《六祖坛经讲记》护法品 || 第二十七讲 ① 《护法品》的四层意思

2024-11-29
今天讲《六祖坛经》的第九品《护法品》。这里所讲的《护法品》,主要是讲唐朝的武则天皇太后和中宗皇帝怎样地护持、尊重、褒奖六祖大师的这样一段过程。当然护法范围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这里特别提到帝王是怎样地护持佛法。我们在座的各位居士,所有的在家信徒,你们的职责说到底就是两件事:一件事是修学佛法,另一件事就是护持佛法。我们出家人也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是修学佛法;第二件事就是出家人的职责,不但要护持佛法,...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六讲 ⑤ 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2024-11-27
祖师灭后,进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宗师。六祖圆寂后,神会就到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宗师。神会在东都洛阳传法的寺院,就叫荷泽寺,所以他的后世弟子就自称荷泽宗;但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宗派,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历史上仅仅是有这个名字而已。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六讲 ④ 修行,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落实

2024-11-25
(1998年1月11日)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这就是讲六祖进一步地来开导神会。他说你这么远地来到这里,应该很虚心地来求法,不要妄逞知见。你心里迷嘛,“心迷不见”,应该要“问善知识觅路”,找到一条...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六讲 ③ 法身到哪里去了?

2024-11-24
(1998年1月11日)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下面六祖就没有在理上来回答,而是从事上来回答的。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这是从事上来回答。这是针对神会这个小沙弥,当时他不知天高地厚,随便来回答祖师的问话,他不知道自心的过愆。当然,对我们一般人来讲,能够运用祖师的教导,那我们在生活中也就时时刻刻可以自己修行。因为我们能够常见自心的过愆,我们就能够...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六讲 ② 这个本来面目是什么?

2024-11-22
(1998年1月11日)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佛教的本意上来讲,“知识”就是朋友,善知识就是好的朋友,恶知识就是不好的...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六讲 ① 自由自在都是有条件的

2024-11-18
一九八八年一月,摄于河北省佛教协会筹备工作会议期间。同年五月,河北省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净慧长老当选首任会长,开启了复兴燕赵佛教的大业。(1998年1月11日)人当了和尚也不能自由,也不能自在,何况我们在家的人,更是不自由不自在。但有时候,自由和自在总是相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世间法来讲,你要自由、自在,就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所谓有纪律才有自由,这二者是统一的。从出世间来讲,你要想得到...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五讲 ③ 而此无常,正是真常

2024-11-15
(1997年10月5日)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一日想起六祖大师的话,又来礼拜六祖大师。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六祖大师说,我一直在想念你,你来得怎么这么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他说,前次蒙师父饶恕,今出家了,虽然苦行,但难报师恩。怎么才算报师恩呢?“其惟传法度生乎?”真正的报恩就是精进修行,弘法利生。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五讲 ② 正法不怕邪法

2024-11-13
(1997年10月5日)下一位是志彻禅师。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志彻禅师是江西人,俗家姓张,名行昌,少年时候行侠仗义,武功了得。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二宗指南北顿渐两宗。两位宗主——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虽然彼此没有分别,但是他们的门人、他们的徒弟们还是有分别、有爱憎,这样就会生出一些事来。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五讲 ① 怎么才能“常离法相”呢?

2024-11-11
(1997年10月5日)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六祖大师同意他的说法,又开示志诚禅师说,神秀大师讲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是接引小根智人;六祖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大根机的人。若能够明心见性,也不执著菩提涅槃。菩提就是觉悟,涅槃就是寂灭。达到了觉悟的境界,就不再立觉悟这些概念了,就不立这个名了;立名都是相对说,突破...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四讲 ⑤ 一切回归自性,回归心地

2024-11-08
(1997年9月28日)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一切回归自性,回归心地。要在心地上没有非,就是自性上没有非。心地和自性是一回事,但是为了表达方便,所以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因为我们学习佛法最终是要把心地上的尘垢打扫干净,心地上的尘垢打扫干净了就是戒。我心地上本来就没有非,这就是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上没有无明,没有...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四讲 ④ 真正的戒定慧:从自性起用

2024-11-07
(1997年9月28日)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四讲 ③ 修行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种形式

2024-11-06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四讲 ② 为什么把六祖说成是顿呢?

2024-11-05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勿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 第二十四讲 ① 从渐变到突变、从量变到质变

2024-11-04
(1997年9月28日)《顿渐品》的主要内容牵涉到佛法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对禅宗所主张的开悟的理解,究竟是顿悟还是渐悟。这个问题可以说在佛教里边讨论了一两千年,最后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想从目前的佛教界来看,好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为什么不能够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呢?这就是众生根机不同。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对佛法的理解不同,要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是有困难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三讲 ⑥ 对境有心而不染著

2024-10-30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个偈子也是非常有名的。有一个卧轮禅师,也是一位修持有素的人,是一位得了定的人,就是没有慧,慧不够。枯定没有慧水的滋润,这个定就有体而无用,要有体有用,那一定要定慧等持。“卧轮有伎俩”,说他有办法、有修行、...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三讲 ⑤ 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受用

2024-10-29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三讲 ④ 无得当中一切得,一切得了又无得

2024-10-28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这个话怎么讲呢?这个话就可以用前面所讲过的那些道理来作它的注解。佛法没有得相,没有不得相,“凡圣情忘,能所俱泯”嘛。没有能得所得,没有能会所会。所以六祖说他既不会佛法,也没有得到法,“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如果说有所得,那他所修的定不是大定,那就是有出有入,有定有乱,那就不是“妙湛圆寂,体用...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三讲 ③ 我们为什么有烦恼?

2024-10-25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智隍禅师听到玄策禅师说的那一番道理,六祖证悟的境界,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就“径来谒师”,“径”就是直接。一切的过程都没有讲...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三讲 ② 什么是体?什么是用?

2024-10-24
(1997年9月21日)下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他把六祖所证所言非常扼要地说出来了,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地方,他是所证所言,有所证他才有所说,他所说的是他所证的,不是空洞无物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证量。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妙湛圆寂”,圆寂即涅槃。所证的境界应该具足的都圆满具...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三讲 ① 正受:不受一切受

2024-10-22
(1997年9月21日)《六祖坛经·机缘品》里第十位是智隍禅师。智隍禅师本来和六祖是同门,也就是说,智隍禅师原来也是五祖的弟子,后来因为在修行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真正地解决,没有能够真正地得到受用,所以又从六祖再来学习、印证,又成了六祖的弟子。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二讲 ④ 分别:不是意识而是智慧的作用

2024-10-21
(1997年9月14日)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二讲 ③ 真正发明了心地

2024-10-19
(1997年9月14日)下面讲非常有名的一位大禅师,永嘉禅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位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二讲 ② 修行就是为了这样一件事

2024-10-18
净慧长老 净慧长老全集 2024年10月14日 22:25 山西进度条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二讲 ① 身心内外都要清净庄严

2024-10-17
(1997年9月14日)下面讲《机缘品》中第八位禅师的事迹,也就是六祖的第八个大弟子怀让禅师。真正把禅宗传下来,继承了六祖的禅风,开启了中国禅宗法脉的是六祖底下的两个大弟子,一个就是怀让禅师,一个就是行思禅师。禅宗底下有两大系统:怀让禅师是在湖南的南岳山开法,所以叫南岳系;行思禅师是在江西的青原山开法,所以叫青原系。南岳系下面出了以临济宗为主的一派禅风,青原系下面出了以曹洞宗为主的一派禅风。...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一讲 ⑤ 应该怎样把握、认识自己?

2024-10-15
(1997年9月7日)下面讲行思禅师的事迹。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行思禅师是一个修行有素的人,他到六祖那里去没有别的想法,就...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一讲 ④ 既要见到差别相,更要见到平等相

2024-10-14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一讲 ③ 用生命去体会:当生即灭

2024-10-13
(1997年9月7日)六祖说,“汝是释子”,就是出家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我们有一些居士往往也把自己写上“释某某”,这是不对的。这个释姓只有出家人可以姓,在家人不能姓,因为你还没有剃度受戒著袈裟嘛。你只能说你是三宝弟子,这是最准确的。释子是出家人专用的称呼。中国在道安法师以前,出家人都带了俗姓。第一本高僧传——《梁高僧传》里边,道安法师以前的那些高僧都带了俗姓。比如中国的第一个比丘叫做朱士...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一讲 ② 心外没有法

2024-10-12
(1997年9月7日)志道禅师对于《涅槃经》里讲的这四句话有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一讲 ① 得到一个决定见:极其重要

2024-10-10
(1997年9月7日)下面讲志道禅师的悟道因缘。一个出家人在他修行的过程中总有专门修行的法门,或者专门研究哪一部经典。《六祖坛经》中,研究《涅槃经》的就已经有两位了。第一位是无尽藏比丘尼,现在这一位《机缘品》里的第六位志道禅师,也是研究《涅槃经》。也就是说,在他的修行生活中,以《涅槃经》为业,以之为道业。这可以看得出来,在唐朝的时候,佛教界的一种风气。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是在家的居士,...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讲 ⑥ 无所得者,万法俱备,万法尽通

2024-10-08
(1997年8月31日)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智常住在六祖那里,忽然有一天,他就问六祖,佛说三乘法,又说...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讲 ⑤ 自己的灵光当下就会显现

2024-10-07
(1997年8月31日)下面是第五位智常禅师。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讲 ④ 用智不用情,身忙心不忙

2024-10-06
(1997年8月31日)下面这两句要记住:“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前五识和第八识——眼、耳、鼻、舌、身识和阿赖耶识,这六个是在果中转。什么叫做果呢?见道位以后再修道位、证道位。一个人的修行分为三个位次:见道、修道、证道。所谓果,就是在证道位慢慢去转。六七识是在因中转,就是在见道位就要转,不转变你就无法见道。大家一定要记住,六七二识不转,你见不了道。见道以后,六七二识就转变了。转什...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讲 ③ 不在知见上再觅知见

2024-10-05
(1997年8月31日)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讲 ② 信得及、行得到,当下见佛

2024-10-04
(1997年8月31日“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我们学佛,如果不能够了解我们有成佛的可能性,我们人人具有佛性,要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学佛永远都是隔靴搔痒。你就是求你今天不发烧,求你明天不肚子疼,求你后天怎么样怎么样。要求得见佛性,理解三身四智,都不能够离开本性;离开本性,别说三身,就是有身无智。有身无智,三身即不成立。因为佛的报身、佛的应身、佛的法身都要靠智慧去圆满,没有智慧你想要...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二十讲 ① 要发现、亲证这条真理

2024-10-03
《机缘品》第四位禅师的故事讲的是智通禅师。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六祖坛经》里边,有好几...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九讲 ⑤ 成为你自己真正的主人

2024-09-30
(1997年6月29日)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这个地方,《法华经》里有个比喻叫“三车喻”。《法华经》一共有七个比喻,这里讲了两个比喻,一个叫“三车喻”,一个叫...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九讲 ④ 我们要明白自心

2024-09-27
(1997年6月29日)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九讲 ③ 把每一字、每一句回归自心

2024-09-26
(1997年6月29日)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你叫做法达,但是你并没有了解法的意思,你并没有通达法的意义。所以六祖又说了八句话。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这八句话说得非常地透彻,透彻到无比。总的内容就是叫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以无住心去修,不要背包袱...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九讲 ② 不以得为得,以无住心去做

2024-09-25
《机缘品》里边讲的第三位是法达。法达的机缘有什么特殊性呢?他的特殊性就在于一个人学佛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应该要深入到文字的内容。从这一点来讲,它和第一个公案有相同之点;不同之点是这一则公案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而且所涉及的面都是当时的显学。所谓显学,就是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因为《法华经》是和天台宗密切联系的,天台宗就是依据《法华经》创立起来的一个宗派,所以当时度僧都要求...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九讲 ① 时节因缘,机教相扣

2024-09-24
(1997年6月29日)六祖的弟子有很多,一共大概是四十三个人,就是所谓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个人。四十三个人里边最关键的人物有三位,一位就是南岳怀让禅师,一位就是青原行思禅师,第三位就是神会禅师。这三个人中,由南岳、青原两位发展起来,禅宗分为五家宗派。原来是一个统一的禅宗,由于后来修持的法门不同,接引的方法不同,所以就发展成为五家宗派,所谓“一花开五叶”。也就是说,在南岳底下发展成为两个宗派,就...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八讲 ⑤ 我们是个什么心呢?

2024-09-23
(1997年6月22日)第一个故事是讲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大家在思想上有一个印象就行了,她成就了六祖说法的场所。第二个人就是法海。这个法海不是那个火烧红莲寺的法海。那个法海要晚一点,那个法海是晚唐时候裴休裴宰相的儿子,也是实有其人,但是不是像戏剧家编造、歪曲了的那样一个形象。这个法海就是南华寺当地的人。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八讲 ④ 诸佛妙理也没有脱离生活

2024-09-21
(1997年6月22日)所以《涅槃经》是佛教里边非常重要的经典。六祖听了无尽藏诵这部经,他就了解其中的妙义。妙义不是一般的意思,妙义者不可言,妙不可言嘛。无尽藏比丘尼看了这位行者能够了解《涅槃经》的意思,所以就执卷问字。六祖很坦白,说字我不认得,“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六祖就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诸佛妙理也没有脱离生活。这个道理在我们生活里面也有体现。我们...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八讲 ③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024-09-20
(1997年6月22日)下面我们就正式地来看这一品的正文。第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六祖这一生弘法传道的一个起点。这个起点最重要的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六祖奠定了他一生弘法的基础,就是这个宝林寺得以建成;第二个意思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字和真理不能划等号,文字仅仅是一个符号,而真理是不可言传只可以意会的。比如说,你走到某一个场所去,走到某个寺院里去,不管是哪一个寺院,它可能都写了一些很漂亮的词汇...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八讲 ② 道之场是什么呢?

2024-09-19
(1997年6月22日)第一个是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就和六祖能够有宝林禅寺、有一个场所分不开。因为说法必须有个场所,不能没有场所,总在露天说法。尽管那时不知道是否有相关规定,那时应该是有个道场的,道之场。道之场是什么呢?就是修道之场、传道之场,还有就是把道凝聚于斯的场所、场地。道场很有意思。在座的肯定有一些是学过气功的,气功讲场,物理学也讲场。我们说柏林寺是个道场,那个所在地可以看得见,但真正...

《六祖坛经讲记》机缘品 || 第十八讲 ① 既讲因果又讲因缘

2024-09-18
(1997年6月22日)《机缘品》有的地方是叫《弟子品》。这一品在古代的《六祖坛经》里是没有的。这是元朝一位叫宗宝的禅师为了使六祖的思想能够集中到《六祖坛经》中来,就把《传灯录》《五灯会元》中有关六祖的弟子与六祖之间一些有关闻法的因缘、开悟的事迹集中到《六祖坛经》中来,于是就增加了《机缘品》这一品。增加这一品应该说非常重要,因为佛法的因缘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因缘而契入佛法,这...

月到中秋

2024-09-15
月到中秋今天是中秋节,古语说“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这是一个象征圆满和团聚的节日。今天是阴雨天,看不见月亮,正如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中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天上的月亮,一月圆一次。我们的人生,在一个月中还未必能有一次感到最满足、最幸福的时刻。因此,人生应该说是不圆满的,欢乐时少,团圆时少,自己感到满足时少,一年365天往往是在苦苦恼恼、不顺心、不如意中度过的。...

2024年9月回顾周 ||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合辑

2024-09-13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这是《坛经》有名的“三无”思想。这个“三无”,可以说是六祖大师所传法门的根本。历代以来,对“无念、无相、无住”有许多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是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的认识和对六祖大师所说的这个法门的一些体会。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明教大师,他写了一首《〈六祖坛经〉赞》,赞语很长,...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⑤ 那才是修行

2024-09-09
(1997年5月1日)下面,六祖说他有一个《无相颂》。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大家不要放过这个“持”字。“持”就是落实,就是要在你的身口意三业方面持之以恒地去落实这个《无相颂》的要求,当然这就是修持。我们大家都在讲修持,但往往只强调了某一方面,说修行就是修这个心嘛。有很多人都这么说,说修行就是修心。对不对呢?当然,以心为主是对的,但是要全面地说来,在我们这个开始...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④ 怎么能够念念见自本性呢?

2024-09-08
(1997年5月1日)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法身是本自具足的,法身是显现出来,不是修来的。好像是镜子本体的光明,镜子本身就具有光明,只是上面有尘垢,所以光明不能显现。那么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去把镜子上面的尘垢抹去,抹去之后,光明就自然显现。这叫显现,或者叫发觉,它不是新生的。法身不是新生的,光明也不是新生的,是本有的,所以说是“法身本具”。...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③ 逆生死流,常生智慧

2024-09-06
(1997年5月1日)下面讲千百亿化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千百亿化身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所以说是“自性化身佛”。三身不离自性、不离自身,这就是六祖所强调的要见自性三身佛。“若...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② 实相是什么?

2024-09-05
(1997年5月1日)实际上,在这里就是说,我们平常如果把心心念念的烦恼能够灭除了,我们自见的干扰和障碍就灭除了。本性和烦恼没有隔多远,没有十万八千里,当下就是。如果不能体会当下就是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烦恼和本性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实际上是一点距离也没有。所以下面接下来的四句话最吃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实性就是法性,实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不二之性,不二之性就是佛性。什...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七讲 ① 你就和自性沟通了

2024-09-04
(1997年5月1日)今天继续讲《忏悔品》,也许今天能够讲完这一品。前面着重讲了法身佛,这里是讲报身佛。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我们通过对一般佛...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⑦ 修行人的本质就是清洁工

2024-09-03
(1997年4月20日)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六祖处处都说到我们凡夫的无明烦恼的点子上,处处都说到这个地方,处处都围绕着“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嘛!...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⑥ 抵抗烦恼的免疫力从听闻正法中得来

2024-09-02
(1997年4月20日)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

地藏王菩萨圣诞日将至,瞻仰这些地藏像,有求皆从,善果日增

2024-08-31
农历七月三十大愿地藏王菩萨圣诞吉日即将到来您是否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付嘱广宣《地藏菩萨本愿经》时说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虔诚瞻礼这些庄严的地藏圣像普陀接待禅寺地藏王菩萨像《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最后一品中释迦牟尼佛对虚空藏菩萨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花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安徽省九华山...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⑤ 法报化三身都在我们自性中

2024-08-31
(1997年4月20日)下面讲一体三身自性佛。一体三身,就是前面讲的一体三宝。三身指法身、报身、化身。法报化三身都在我们自性中。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④ 要见到自性佛,才能够有所凭依

2024-08-30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这一段,是总结自性皈依的意义。“若修此行”,修六祖所讲的这个无上的禅宗法门,就要一切反求诸己,所以叫做“自”皈依。我们凡夫不了解(“不会”),一天到晚...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③ 通过皈依住持三宝来体证一体三宝

2024-08-29
(1997年4月20日)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② 从内心放下,从自性承当

2024-08-28
(1997年4月20日)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六讲 ① 断相续心,永不复作,才叫忏悔

2024-08-27
(1997年4月20日)今天接着讲《六祖经坛》的第六品《忏悔品》。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㤭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㤭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⑤ 离相、离执著去忏悔

2024-08-26
(1997年2月23日)“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这五分法身香,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不要向外驰求。内薰,因为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无相忏悔,不是著相去忏悔,是离相去忏悔,是离执著去忏悔,所以叫无相的忏悔。无相忏悔才是真正的忏悔,著相忏悔是有限量的。无相忏悔能够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罪业,能够使得身口意三业清净。这跟我们授三皈五戒...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④ 要在平常作得了主

2024-08-25
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心有所攀缘即不自在,不自在即不得解脱。自在是什么呢?自在就是无牵无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潇洒走一回”,那就是自在潇洒,潇洒就是没有牵挂。我们虽在口里说潇洒,可是谁也潇洒不起来,包括师父在内也潇洒不起来!有攀缘心就不得潇洒,就不得自在;我们标榜潇洒,本身就是一种攀缘,就是一种不自在不解脱的表现。你看那些小伙子穿的那汗衫,他是不是...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④ 要在平常作得了主

2024-08-24
(1997年2月23日)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心有所攀缘即不自在,不自在即不得解脱。自在是什么呢?自在就是无牵无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潇洒走一回”,那就是自在潇洒,潇洒就是没有牵挂。我们虽在口里说潇洒,可是谁也潇洒不起来,包括师父在内也潇洒不起来!有攀缘心就不得潇洒,就不得自在;我们标榜潇洒,本身就是一种攀缘,就是一种不自在不解脱的表现。你看那些小...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③ 道理明了,障碍少,进步就快

2024-08-23
(1997年2月23日)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③ 道理明了,障碍少,进步就快

2024-08-23
(1997年2月23日)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 || 第十五讲 ① 忏悔的关键

2024-08-21
我们开始讲第六品《忏悔品》,这一品比较长。我们中许多居士不久前到柏林寺拜了《药师忏》,《药师忏》就是要我们忏悔无始以来的种种罪业。《忏悔品》,顾名思义,也是叫我们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六祖大师的法门,讲究要我们外离一切相、内心不动、破除一切执著,那么忏悔是不是有相呢?应该说,忏悔是有相的。忏悔是有相的,六祖大师照样地在这里提倡,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六祖大师的法门,既讲究在境...

《六祖坛经讲记》坐禅品 || 第十四讲 ④ 最究竟的法门和功夫

2024-08-20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不要以为禅在外边,定在里头,不是这个意思。他是用一种形象的语言来给东山法门的禅定作个解说。你不被外境所牵,是不是有禅?就是有禅了。你内心能如如不动,是不是有定?就是有定。所以说外禅内定名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性”就是真如佛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的东西,你再去执著一个净相,就是净上加妄,把清...

《六祖坛经讲记》坐禅品 || 第十四讲 ② “修不动”,就是······

2024-08-14
“此门坐禅”,此门是指什么?就是东山法门。六祖大师继承的是东山法门,也就是六祖现在开演的这个法门,无上顿教法门。“元”同“原”,本来的意思。原本就不著心,也不著净,不在心上起执著,不在禅定上起执著。“净”就是我在柏林寺讲药师法门时讲的十种魔当中的“三昧魔”。你如果著净,就入了“三昧魔”。你在哪个地方起执著了,你的修行就在那里停滞不前了。对形式的执著是病非禅。执著就是妄想,就是烦恼。《金刚经》...

《六祖坛经讲记》坐禅品 || 第十四讲 ① 如何运用智慧来把握自己

2024-08-13
今天开始讲《六祖坛经》的第五品,这一品叫《坐禅品》。看到这个题目,有人可能会想到六祖会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坐禅方法。实际上,《坐禅品》所讲的是高级的方法,是究竟的方法,不是一般的方法。这个方法可说是带有突破性的,是对于佛教传统的坐禅方法的突破和超越。传统的坐禅方法是着重于禅定,讲具体的做功夫。六祖所讲的坐禅强调的是智慧,是讲修行人在平常的日用当中如何运用智慧来把握自己,是对一切二元对立的突破。...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⑦ 无念:每个人的主人翁

2024-08-04
第三层意思,是把“无”与“念”分开来讲。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讲无念的第三层意思。什么是“无”呢?“无者,无二相。...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⑤ 无念:在一切外境心不染著

2024-08-03
下面是讲无念为宗。无念为宗可分为几层意思来讲。什么是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这是其中的一层意思,其中又分正反两方面来说。无念,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念、什么都不想,而是叫你在一切外境心不染著,所以叫无念。“染著...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④ 无相:离一切相、法体清净

2024-08-01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所谓“外离一切相”,是对体而言,对真如佛性而言。为了世俗间了解法义上的方便,所以在一个无内外的东西上面强分内外。因为真如佛性,不可以说在内,也不可说在外,说在外或在内都不圆满。真如佛性是圆满的,无始终、无内外,为了世俗的方便了解,所以才说内与外、体和用。修行固然有我们无始以来与生俱来的种种无明烦恼(与生俱来的就叫思惑),...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③ 无住:远离系缚、断相续心

2024-07-31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这是一层意思;“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又是一层意思。“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这一段是讲我们智慧现前、般若现前,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归纳起来,就是“远离系缚,断相续心,即名无住”。断相续心,即指我们在迷的过程中,不要与无明相续。这里所说的一切事,都是指对待...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② 我们个人修行的心态

2024-07-30
(1997年1月26日)“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这是《坛经》有名的“三无”思想。这个“三无”,可以说是六祖大师所传法门的根本。历代以来,对“无念、无相、无住”有许多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是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的认识和对六祖大师所说的这个法门的一些体会。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明教大师,他写了一首《〈六...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三讲 ① 当见性之时······

2024-07-29
请大家翻开经书,《六祖坛经》的第四品。今天讲这一品的最后一段。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二讲 ③ 定慧之间的关系

2024-07-28
(1997年1月12日)所以在世界的历史上,才有佛教的名王出现,像印度的阿育王。像现在还存在的一些佛教国家,如泰国,就是以佛法治国,国王、总理都必须是佛教徒。他们的任何场所都供奉有佛像,首先大家都要向佛像顶礼,然后才做其他的事情。无论国王还是大臣,见了和尚都要磕头礼拜,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定,所以泰国的老百姓都非常地纯朴。关于泰国也有种种的谣传,这其实并不是事实。泰国有一个很小的地方是用来...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二讲 ② 法无二相,怎么个“即”法?

2024-07-27
下面我们开始讲《定慧品》的第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

《六祖坛经讲记》定慧品 || 第十二讲 ① 从定慧入手

2024-07-26
今天开始讲《坛经》的第四品《定慧品》。顾名思义,“定慧”就是讲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的法门,就是说从此岸渡到彼岸,有六个法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或者说有六条船,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并不意味着,只修其中的某一度就可以从此岸渡到彼岸,而是要六度齐修,六度要同时修。在六度当中,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最彻底的是智慧这一度,如果将禅定和智慧合在一起...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二讲 (6)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2024-07-25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佛法是活的,佛法不是死的。要通流,就是能够应用,能够破邪显正,能够断惑证真,是活的。灯,就是要发光。不发光,那是什么灯?能发光,那就道通流了。“心不住法,道即通流”这八个字非常重要。心要不住法,住在哪个地方,你就执著在哪个地方。所以“无有定法,名为佛法”。心不住法,道就能够通流,体就能够起用。“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自己把自己捆住了。所以佛法讲一切的东西——讲空,讲无...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2024-07-23
五蕴皆空观自在,入流亡所证圆通。寻声救苦甘霖洒,月照千江映现中。农历六月十九,即7月24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据《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佛源老和尚曾开示:我一辈子什么都搞了,地狱也去了,坐牢不就是下地狱嘛,牢狱就是地狱。给你戴个“牛鬼蛇神”的帽子,牛也...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⑤ 要圆融,抓住本质

2024-07-22
(1997年1月5日)这一品讲完了。最后,提醒各位注意一下,这一品,六祖着重讲了三个问题:福德与功德的问题,心净与佛土净的问题,在家修行与在寺修行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我们落入只修福德而不修功德,一味求生净土而忽视了当下之净心,执著于寺院修行而不明在家亦可修行等偏执之中。我们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一定要圆融,抓住本质,不能因此而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说,六祖讲,修福不是功德,成佛不由施钱。...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4) 观音、势至、释迦、弥陀的含义

2024-07-20
知道了什么是众生、什么是佛之后,六祖接着又解释观音、势至、释迦、弥陀的含义。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慈悲即是观音”,什么是观音?就是大慈悲心。你有大慈悲心,观音菩萨就在你眼前,你本身就是观世音菩萨。什么叫慈?慈能与乐。什么叫悲?悲能拔苦。你能够平等地拔苦与乐,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儿子病了,母亲病了,丈夫病了,你去照顾他们,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还不能算是慈悲。...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3)在家人修行指南

2024-07-19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六祖当时说法主要是针对像韦刺史这样一批官僚大众,是针对在家信徒来说的。六祖讲得很明白,要修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里也可以修行。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总而言之,六祖所强调的,是要我们自信、自悟、自净其心。一切的一切,要从我做起,从内心做起。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2) 解决当下身心的烦恼

2024-07-18
下面则是从我们修行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讲如何来对治。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人我是须弥”,有人有我,这种心态看不见,但实际上,它比须弥山还高,比须弥山还大。须弥山叫做妙高山。按照印度地理学的概念,我们娑婆世界的中心就是须弥山,我们住在须弥山的南边,所以叫南赡部洲。还有的人是住在须弥山的东边、西边和北边,围绕着须弥山的周围...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一讲 ① 要真正从自己做起

2024-07-15
我们已经说过,《决疑品》主要是讲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学佛的人在这三个问题上很容易产生迷惑。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福报与功德、修福报与修功德的问题。修福报如果不和修智慧联系起来,它就是有为的功德,只是人天善果而已;如果和修智慧结合在一起,它就是出世因缘。第二个问题是心净与土净的问题。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如果不净,能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西方世界有没有,而是说我们的心净不...

《六祖坛经讲记》决疑品 || 第十讲(2) 相信自己,要开悟顿法

2024-07-11
(1996年12月29日)下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难讲,因为涉及到禅与净土的关系。既然大家都来听《六祖坛经》,那么我们只能根据《六祖坛经》来理解净土,不能歪曲《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今天都把意见统一在《坛经》上面,回家之后,你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你们要知道,六祖当时是对机说法,他并没有否定净土法门。另一方面,六祖所弘扬的是明心见性的禅宗,也就是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宗旨,所以他弘法不能有半点含...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十讲 ① 要注重福慧双修

2024-07-10
(1996年12月29日)今天我们开始讲第三品《决疑品》。从这一品的名字来看,我们知道,这一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祖大师解答当时听法人的一些疑问。他们请问六祖,六祖为他们一一作解答,以破除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疑惑。现在柏林寺在打禅七。在禅堂里开示的时候,我讲到,参禅用功要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但是,这个“疑”应当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是在对三宝的信仰的基础上,对生...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⑤ 你信得及吗?

2024-07-09
(1996年12月22日)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修行有了自受用,还要在自受用的基础上起他受用,令他人得受用,也就是要教化他人。要教化他人,自己就应该有方便。什么方便呢?就是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方便就是能令大众最容易契入佛法的方法。你讲出来的法,要能够使别人断疑生信,不是模棱两可的。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必须有真实的见地...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④ 修行所要达到的究竟地步

2024-07-08
(1996年12月22日)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在何处呢?道在平常日用中。“色类”是指我们这个生命的当下,就是指我们这个生命体。生命是由两种东西组成,现在的科学称之为精神和物质,佛教里称色和心。色就是物质,心就是精神,生命就是由色、心二法组成的。我们的生命,色法方面就是指五根:眼、耳、鼻、舌、身;精神方面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意根的一部分。...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③ 修行的关键和着眼点

2024-07-07
(1996年12月22日)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里进一步来阐述自性的意思。菩提就是觉悟,菩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当中,所以叫自性菩提。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身就具有觉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再修行也没有用。好比只有炼金矿才能得到金,你炼石头,炼一万年也成不了金。所以“菩提本自性”,菩提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起心即是妄”,如果你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痴心妄想。“净心在妄中...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① 如何发现并体验自己的真心?

2024-07-05
(1996年12月22日)上一次讲完课,要求大家回去好好地把这个《无相颂》认真地看、认真地读,不知你们看过没有?读过没有?《无相颂》,四句一颂,一共十五个颂。下礼拜讲课之前,希望大家能把这十五个颂背下来,像背《弥陀经》《往生咒》《大悲咒》一样。这个颂非常重要,“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嘛,“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嘛。你把这个颂读熟了,佛教深奥的、适用的修行方法,可以说尽在其中。它又深奥又适...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⑤ 同见同行

2024-07-05
(1996年12月15日)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一段话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同见同行”,一个是要“终身不退”。这样就能够见诸佛境界,至诸佛地位。我在很多地方都强调,对佛法,对某个地区...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④ 镜子照物

2024-07-04
(1996年12月15日)“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上面讲无念,这里讲无念行,即般若三昧的具体运用。“六识出六门”(六门即六根),这里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把六根比作是六个门一样。“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六根六识在与六尘接触的过程中(不是不接触,而是接触),不起善恶、是非、人我、好坏的分别,它只是有触的作用(十二因缘有一...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③ 什么是“无念”?

2024-07-02
(1996年12月15日)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一个是“般若三昧”,前面已经讲到过。另外两个概...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② 如何亲近善知识?

2024-07-02
什么是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的人。大善知识难遇,解最上乘法的人更难遇。“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要找善知识?因为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见性,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得见自己的真如本性。善知识有大因缘,能化导众生,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而能发起。《法华经》上讲:“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什么大事因缘?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善知识弘法度众最大的因缘,就是要化导...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① 悟,悟什么?

2024-07-01
我们继续讲《般若品》。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一段话强调一个“悟”字。悟什么?悟我们人人具足的佛性。佛性有种种不同的称呼,本心、本性、自心等等,都是佛性的异名。我们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悟。一念悟时,众生的一面就被化解掉了。...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⑤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2024-06-30
(1996年12月1日)下面这一段是讲,有众生才有一切法。若无众生,即不需一切法。为什么有药?因为有病,因为有病人需要用药来治疗。如果众生没有病,也就不需要药了。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

生活禅语录

2024-06-30
6月30日 星期日 农历五月廿五 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总是徒劳无益的。用尊重和包容潜移默化,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④ 怎样才能进入般若呢?

2024-06-29
(1996年12月1日)下面引经典作为证明: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③ 行动中的法才是活法

2024-06-28
(1996年12月1日)下面进一步强调般若法门的重要: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般若,翻成中国话就是智慧,又叫大智慧,也可以说是一个总体的智慧。般若之用,因人而异,并不是固定的。贪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贪;嗔心重的人...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② 不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2024-06-27
(1996年12月1日)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这里是总结摩诃般若的重要性、尊贵性。“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最尊就是最尊贵;最上就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过它;最第一就是说在一切法门当中,般若法门占第一位。般若本身无住,也无往无来。般若无相,因为有相即非般若,...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七讲 ① 了生死简单极了

2024-06-26
(1996年12月1日)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这一段是六祖大师对波罗蜜的独到解释。他的这个比喻非常有特色,这里有两三处值得大家注意。一个就是著境与离境的问题。著境就是生灭起,离境就是生灭灭。根据《金刚经》来讲,著境就是我们的心染著六尘,离境就是不染著六尘;著境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生心...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⑤ 真正的空即是······

2024-06-25
(1996年11月24日)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从这开始解释般若。“般若”,是外来语,翻译过来就是大智慧。六祖大师生活的时代是唐朝,故曰“唐言”。经典的翻译,如果中国文字里没有相应含义的词,为保留原意,故不翻。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切处所,一切时中,空间和时间。就是在一切的境界下,“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念念不愚就是正念,就是不离自性,就是与自...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④ 抓住主要矛盾

2024-06-24
(1996年11月24日)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六祖在这个地方把般若讲清楚了。心是广大的,周遍法界。大家不要把这个法界看得离开我们很远,法界也在当下。所谓“遍周法界”,就是说,十法界都具备这个自性之大,十法界都具备这个性。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分为三善道、三恶道。...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③ 一切对立面的消失

2024-06-23
(1996年11月24日)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里用世间的虚空来比喻我们的自性真空具足一切。世间的虚空能含万物,世人的性空亦复如是。我们不要一听说佛性含有万物,就去执著,就去贪恋,这个是病而不是禅。作为修行人,我们一定要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一切对立面的消失上,这样...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② 修行人要言行一致

2024-06-22
(1996年11月24日)下面是具体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① 修行贵在落实

2024-06-21
(1996年11月24日)《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佛教之所以成其为佛教,就是佛教有“般若空慧”,这是佛教与其他的学说和印度当时的九十六种外道所不共的,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的一个分水岭。下面我们就来读这两段: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

《六祖坛经讲记》行由品 || 第五讲 ⑤ 开东山法门

2024-06-20
六祖瘗(yì)发塔(1996年10月27日)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

《六祖坛经讲记》行由品 || 第五讲 ③ 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2024-06-18
犯五逆、犯四重禁、作一阐提的人,他可能后天的善根没有,先天的善根还是在,所以说,佛性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你把中间这条线去掉——好比说,佛法、世间法,这是佛法,这是世间法,中间有这样一条鸿沟,这就是二。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⑤

2024-05-11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滋沾洽,悉得发生。六祖说法,佛陀说法,历代祖师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能够普润一切众生,使每个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得益。前两天下的雨,我看就是及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特别是北方,有这一场雨,那真是在下人民币!佛法对于渴求佛法的众生来说,也像普润大地的及时雨...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④

2024-05-10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什么叫一相三昧呢?六祖大师说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所谓一相三昧,就是要在一切处都不住相。怎样才是一切处不住相呢?就是把一切的相都融为一相,是非平等,善恶同观,不生憎爱,不生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以安闲恬静、虚融淡泊的心境来面对一切事...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②

2024-05-08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六祖曰 :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座的以及不在座的人,每个人的自心就是佛,不要怀疑。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的疑心重,你一定要信,当下要相信自己就是佛。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大家看见茶几摆在这里,你心里就有了茶几的形相,这叫“相”;茶几是因缘所生,茶几...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 ①

2024-05-07
六祖大师“二种三昧”(2004 年 5 月 5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古人说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不要把有相和无相截然分开了。有相无相,烦恼菩提,涅槃生死,反掌覆掌之间,就这么简单。可这掌反不过来,什么原因呢?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太多了,积重难返。所以要悟,更要修。不要等到悟了再修。下面讲六祖所说的两种三昧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六祖坛经》中所讲的具体的修行法门,就是...

临济玄祖法语 ⑥

2024-05-06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心法没有形状,通贯十方。天南海北,这一念心顷刻之间就能到达。我们固然是坐在这里,很多人的心都在家里、在路上、在车上,有的武汉、有的河南、有的贵州、有的山东。你这一念心,不动道场,不起于座,就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心,在眼叫做见 ;在耳叫做闻 ...

临济玄祖法语 ④

2024-05-04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如果自己信得及,就敢于承当。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一点缺少的地方,一切都本自具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时时刻刻在放光。临济禅师说,“有位无位真人,在汝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是讲的这六道神光。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用的这六道神光,都是自性真佛在起作用。佛在起作用,我们自己却认...

五一禅修讲话|临济玄祖法语 ③

2024-05-03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有位居士要求今天讲达磨大师的《血脉论》和《破相论》。这两篇文章比较长,一天讲不下来,所以我就选择了另外两篇法语。一篇是临济祖师的,一篇是六祖大师的。这两篇法语经过古人挑选,收在《禅海十珍》这本书里面。在整个禅海里面,就只选了十位祖师的十件“珍宝”,所以书名叫做《禅海十珍》。今天我就从这本书里面拿出两件珍宝贡献给大家。《禅海...

五一禅修讲话|临济玄祖法语 ②

2024-05-02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讲于黄梅四祖寺)(接上篇)有位居士要求今天讲达磨大师的《血脉论》和《破相论》。这两篇文章比较长,一天讲不下来,所以我就选择了另外两篇法语。一篇是临济祖师的,一篇是六祖大师的。这两篇法语经过古人挑选,收在《禅海十珍》这本书里面。在整个禅海里面,就只选了十位祖师的十件“珍宝”,所以书名叫做《禅海十珍》。今天我就从这本书里面拿出两件珍宝贡献给大家。《禅海...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三)

2024-04-28
从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相互圆融的角度来看,“生活禅”立足于祖师道,以祖师道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为眼目,以解脱道成就自受用,以菩萨道成就他受用,将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二章三、生活禅的特色及圆顿精神揭示了生活禅和禅生活的含义之后,净慧老和尚又进一步对生活禅的特色进行了概括,有四个要点:(1)功能性——生活禅理念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做人做事”的指针;(2)升...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二)

2024-04-27
生活禅就是要说明,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因为我们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无不可以包含在生活当中,也无不可以包含在禅当中,所以生活即禅,禅即生活。◉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二章二、什么是生活禅为了说清楚什么是生活禅,净慧老和尚提出了“生活禅”和“禅生活”两个概念。生活禅是一种以禅为核心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禅生活则是按照这种禅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生活,所呈现出来的...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一)

2024-04-26
生活以每个人本具的妙真如心为体,此心体依迷悟染净之因缘,驱动身口意三业起善恶之造作,而此造作必然依因果规律,相应地感召来人生苦乐之果报,此苦乐之果报往往又通过五蕴世间、人世间和器世间之染净表现出来。这就是生活的因缘相。◉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二章什么是生活禅在给生活禅定位之前,先来看看净慧老和尚对“生活”的理解和关于“生活禅”的开示。一、什么是生活关于什么是生活,世俗的书籍一般都是这样来...

谷雨的怀念 | 举身微笑生活禅

2024-04-25
师父用生活禅这个法器,把深奥的佛法化成一个无量无边的举身微笑,天覆地载无处不在。◉ 本文选自《清风明月·第十一辑》举身微笑,是形容举世闻名的青州佛像。青州佛像的美是深深的慈悲。因为有深深的慈悲,才有举身微笑。举身,就是全身每个毛孔都无一不在微笑。观仰此像,你甚至忘记了忏悔,只沉浸在深深的感动当中,你只会欢喜感动,被那慈悲的微笑强烈吸引。慈悲的极至就有大智自在,就有解脱啊!一刹那一刹那的自在、...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三)

2024-04-24
在日常生活中,触境遇缘,我们要及时提起圆顿的信解和正念,转一切境界为修道之妙缘,令心处在历历孤明、闲闲自在的状态。这是日常生活中落实止观功夫最为关键的一点。◉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4、正念工程的操作方法正念工程的落实,要从日常的具体场景和生活细节(生活单元)开始。这样做,一是因为正念观察的对象具体明确,不空洞,方便操作;二是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的时间长度,有一定的场景和活动内容,在同一...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二)

2024-04-23
先修习止过之正念,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其次修习慈悲之正念,做一个光明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修习愿乐之正念、信解之正念、观行之正念,最后进入无为之正念,成就出世间的菩提道业。◉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三)日用中修习止观的方便操作——正念工程为了帮助在家信众更好地防非止过,革除恶习,克服日常生活中心行错位、散乱放逸、经常被手机“吞没”、觉照功夫不能成片的弊病,养成“生活即道场,念头即道场...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一)

2024-04-22
净慧老和尚认为,按放下、专注、清明、绵密这个八个字去做功夫,修行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无论你修什么法门,包括念佛、持咒、观呼吸,都离不开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可以视为日用中落实止观的基本原则。◉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止观的功夫,净慧老和尚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作过比较详细和系统的开示。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日用中做止观功夫的切入点——观照当下,融入生活2012年...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一)

2024-04-22
净慧老和尚认为,按放下、专注、清明、绵密这个八个字去做功夫,修行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无论你修什么法门,包括念佛、持咒、观呼吸,都离不开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可以视为日用中落实止观的基本原则。◉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八章。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止观的功夫,净慧老和尚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作过比较详细和系统的开示。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日用中做止观功夫的切入点——观照当下,融入生活2012年...

谷雨的怀念,忆师三部曲

2024-04-21
禅者的一生虽经历风雨坎坷却如沐春风,坦然面对、欣然接受,这样的一生才是真正的艺术人生。像窗外的那轮明月,又如墙角的那枝梅花,风起的日子听风,雨来的日子看雨,时时处处安住当下,念念分明行愿大千!黄帅/《禅》刊2014年第4期万古长空词:净慧长老曲:黄帅明音满目青山 茫茫大地好风徐来 细雨无声青青翠竹 郁郁黄花漫天星斗 当空皓月禅是西来大意禅是庭前柏子禅是运水搬柴禅是饥餐渴饮禅是拈花微笑...

禅修讲话|临济玄祖法语 ①

2024-04-21
临济玄祖法语(2004 年 5 月 4 日)尽管说在一切环境下都可以修行,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修行,但是在修行的起步阶段,环境很重要。古人修行往往要选择地点。达磨祖师到中国来,就选择少林寺后山的达磨洞作为面壁修行之处。这种修行方式很古老。前佛、后佛,今佛、古佛,包括佛教之外的圣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修炼过程。想不通过修炼而欲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最多不过是世智辩聪而已。修道必需的环境,就是古人所...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新视角下的汉传大乘佛教

2024-04-20
该书还紧扣汉传大乘佛教的优秀传统,以汉传佛教两千多年来所留下来的丰厚经论为背景,就汉传佛教的修学次第、止观方法、功夫阶次,以及修学过程中的魔扰及对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表面上看,这些内容都是讲生活禅的,但实际上,也是对汉传大乘佛教修证理路所做的一次系统梳理。从这个角度来讲,该书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为传印长老为《生活禅纲要》所作序。众所周知,因为种种内因外缘,...

农历三月十一,当代禅宗巨匠——净慧长老圆寂纪念日!

2024-04-19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农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十一)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2年。 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1934冬(一岁半)由父母送入湖北黄冈县的汪集仙姑庙,由海善、仁德二尼师抚养;1948年由十四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武昌普渡寺知客宗樵上人正式披剃受沙弥戒。法名宗道,字净慧。并依止武昌三佛寺大鑫...

谷雨追思忆恩师 | 纪录片 《生活禅者》

2024-04-18

禅者风仪

2024-04-17
编者按:本文摘自《清风明月·第九辑》。本书体例为短文加插画,文字辑录自回忆、缅怀净慧长老诸篇章,插画为画师以文字为脚本而创作。都照顾到1995年春节期间,我陪父母来柏林禅寺参访并给净慧长老拜年,进到方丈寮,侍者说长老在里屋接待客人。不到两三分钟,长老就出来与我的父母打招呼,说了会儿话,告知说里屋还有客人,不能久聊,但中午一定在这里吃饭,并且让侍者带领我们去寺内各殿参访。通过侍者知道,长老接待...

谷雨的怀念 | 师父对我是全部的影响

2024-04-16
2019年6月6日,四祖寺方丈明基法师在《正信》编辑部小坐,与在座的编辑们忆及净慧老和尚,明基法师感叹“师父对我是全部的影响……”◉本文选自《清风明月·第十一辑》很多人都写纪念老和尚的文章,但是我写不出来。因为要说呢,就很多。 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和尚。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就是老和尚。在家做居士几年,还是懵懵懂懂的,信仰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真正的信仰建立起来,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

【忆吾師】奉师命,荷担如来家业,绝不能让师父失望

2024-04-15
本文由常宏法师讲述,褚亚玲居士执笔一、初见师父,为求法而来那时柏林禅寺刚开始建,普光明殿的佛像还在外面,大雄宝殿封顶了,那时还没有山门,最外围还是一个铁栅栏门,还能看到里面的院落。我见师父第一面,明海大和尚向师父介绍我们:(明证师)这是赵居士,(我)这是陈居士。我就开始哭,眼泪像断了线似的,泪流满面,最后哭得止不住,也说不了话,什么也说不了,问什么也不能回答。最后我跑出去外面哭了。就好像见了...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 净慧长老:水流花谢谁生灭,坐断时空绝起泯

2024-04-14

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2024-04-03
中国儒家讲到如何行孝时,孔子说了两个字 :色难。色就是我们的面容和态度,能赡养父母很简单,但能做到经常有个好态度就很困难了。对待父母天天要有微笑,天天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天天有非常真诚的微笑,那就是孝心的体现。但要做到微笑,做到有诚意, 很困难。父母讲一句话,子女不是鼓着眼睛,就是瘪起嘴巴,面色很难看,那就没有微笑了。父母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了,失去了生活保障,子女送点钱给父母过日子,给钱的时候没...

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2024-04-03
/ 善用齐心 善待一切 /中国儒家讲到如何行孝时,孔子说了两个字 :色难。色就是我们的面容和态度,能赡养父母很简单,但能做到经常有个好态度就很困难了。对待父母天天要有微笑,天天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天天有非常真诚的微笑,那就是孝心的体现。但要做到微笑,做到有诚意, 很困难。父母讲一句话,子女不是鼓着眼睛,就是瘪起嘴巴,面色很难看,那就没有微笑了。父母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了,失去了生活保障,子女送点钱...

观音菩萨 | 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

2024-03-28
每一位学佛者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观照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样,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菩萨。——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收录于《心经禅解》。2006年4月28日“观自在菩萨”,观者,观察;自在者,所行无碍。没有障碍才叫做自在。自在从何而来?从观来。观什么呢?观照五蕴皆空。以什么来观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以“观自...

发菩提心 | 由自救自度到度他利他

2024-03-25
从观察四谛入手,由自救自度而进入到度他利他的四弘誓愿。——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赵州柏林禅寺第八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十四讲 菩提心、般若见与息道观,收录于《柏林禅话》(上册)。标题为编者所加。2000年1月4日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要从观察四谛入手,由自救自度而进入到度他利他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大乘圣人以利他度他为目标的一种广大修行法门。当你观察苦谛的时候,要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024-03-24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是普贤菩萨的《警众偈》,寺院每天做晚课都要念诵此偈。它每天都在警示我们,要我们时时提起道念,念人生苦短,念世事无常,念生命的存在仅仅就在呼吸之间。修行一定要有紧迫感,时不我待,光阴迅速,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无常面前,都没有任何选择。今天在此一堂,跟随师父最久的是石家庄的几位居士...

一生最好的风水 就是这颗心

2024-03-09
心是最好的风水 庚寅年上元节吉祥法会期间,大众中,或问“风水”问题,而有净慧老和尚精彩之开示,现整理如下:这个寺院呢,应该绝大多数都是修建在风水宝地。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中国佛教的寺院都是修在山区,都是选择一个风水形胜,比较好的山做为背景来修建寺院。因为寺院主要的功能,就是所谓“修行办道”,在佛陀时候是把寺院定位为僧众“读诵禅思”的地方:第一读诵经典,第二就是修禅。寺院要发挥这两种功能,这个...

知福惜福 知恩报恩|净慧长老回忆个人生平

2024-03-07
各位善友:老天有眼,元旦之后,我这个老病之躯明显感到有些精神,咳嗽也好了很多,讲话也有了一点底气。非常感恩三宝的加持,龙天的护佑,大众的成就。个人的身体是一个小环境,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与生存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大自然的生态是否平衡,是否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文环境,一部分是由山河、大地、空气、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大环境...

发菩提心 | 学佛修行的根本

2024-03-04
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是修行的根本,是成佛的根本。——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赵州柏林禅寺第十一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一讲 柏林禅寺的宗风,收录于《柏林禅话》下册。2002年12月20日发菩提心,这是修行一切法门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是修行的根本,是成佛的根本。没有菩提心,发不起菩提心,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修行。菩提心集中表现在我们每天晚上做功课时所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生活与生死 | 当下觉照,当下了生死

2024-03-01
每起一念,每生一心,千万不能放过它;放过了,那就是放过了生死。我们能够当下觉照它,那就是当下了生死。——净慧长老◉ 本文摘自《柏林禅话》赵州柏林禅寺第五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二讲 发 心,标题为编者所加。1996年12月26日什么叫做了生死呢?首先要明白生死就在念念之间,就在刹那之间。生死不仅仅是指从娘肚子里出来是生,最后眼睛一闭、双腿一伸是死,这叫“一期生死”;还包括念念的生灭,刹那刹那的迁流...

发菩提心 | 菩萨戒与菩提心

2024-02-28
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来求受菩萨戒;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有大悲心,也就不可能成就圆满究竟的智慧。——净慧长老◉ 本文出自《净慧长老选集》之《柏林禅话》,原标题为柏林禅寺传菩萨戒法会开示。1994年农历四月初七今天是大家受菩萨戒的日期,在受戒之前,我们略微解释一下菩萨戒的大意。今天这个日子非常的好,因为明天就是佛陀出世的纪念日。我们今天受了菩萨戒,就是种了成佛的因,菩萨戒是成佛的戒。我们在寺院挂...

新春的期盼(四):慈悲平等的精神

2024-02-16
在接待客人上、在一切的活动上都要贯彻慈悲平等的精神;都要贯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都要贯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精神。——净慧长老◉ 本文为壬辰年正月初四在柏林禅寺斋堂的普说,收录于《守望良心》。2012年1月26日我们的寺院是体现佛教精神的载体,体现佛教文化的载体,体现佛教清净庄严的载体,是体现佛教慈悲平等精神的载体,所以我们寺院在管理上、在接待客人上、在一切的活动上都要贯彻慈悲平等的精...

新春的期盼(三):在家居士以五戒为师

2024-02-15
在家居士能够皈依三宝、遵守五戒,在生活中、工作中去贯彻落实,这就是以戒为师,这就是在修行,再加上自己修一个法门,比如说参禅打坐、诵经、念佛,这都是修持的法门,但是持戒是根本,持戒是保证我们修学任何法门的基础。——净慧长老◉ 本文为壬辰年正月初四在柏林禅寺斋堂的普说,收录于《守望良心》。2012年1月26日问:请问老和尚,在家居士怎么样持守戒律?怎么样以戒为师、修学佛法?答:在家居士有两种戒,...

初五迎财神 || 七圣财

2024-02-14
信、戒、闻、舍、慧、惭、愧,这七件事加在一起就是我们学佛人精神世界的财富,就是我们通向圣人境界的资粮,故名七圣财。——净慧长老◉ 本文为赵州柏林禅寺第十二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九讲,收录于《柏林禅话》下册。2003年12月16日人生有种种追求,一般来讲都是在追求身外之物,对于我们内心世界怎么样使它富有、充实、高尚,注意得不够,或者说注意得很少。一般都是注意身外的财富,精神财富贫乏。从我们学佛的人...

新春的期盼(二):守住良心这块阵地

2024-02-13
佛性用普通的道理来诠释,就是良心、就是良知、就是良能,就是最美好的心态、最纯善的心态、最清净的心态,那就是我们的良心。——净慧长老◉ 本文为壬辰年正月初四在柏林禅寺斋堂的普说,收录于《守望良心》。2012年1月26日我讲的第二个主题就是要守住良心这块阵地。我们人类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良心守不住,良心这一块阵地失守了,那么我们人类就真的走到终点站了。但是良心这块阵地慢慢地也在受到玷污、受到破坏...

生活与生死 | 大死一番才能大活

2024-01-30
我们修学、办道、做事业,莫不如此,都要把自己置身于死地,有这样的决心,才可能有成就;否则总是在自己谅解自己,自己过分地爱惜自己,我想不但是修道成就无期,做任何事业也是难以成就的。——净慧长老◉ 本文为赵州柏林禅寺第十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五讲,收录于《柏林禅话》(下)。2002年1月2日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这首偈子是明朝憨山大师的悟道诗。憨山大师从小出...

在家居士修行 | ​在家居士要注意修福

2024-01-22
出家众和在家众,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在修行开悟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只要你肯下功夫,出家人可以开悟,在家人也同样可以开悟。在禅宗的灯录里边,《五灯会元》也好,《景德传灯录》也好,曾提到了不少在家大居士,他们也是大彻大悟的人,见地和功夫都很深。比如马祖下的庞蕴居士,就是一位很有名的代表,真可谓是古今独步。所以在家众一样可以开悟,对此你们不要有什么怀疑。六祖大师在继承祖位的时候,他还没有受戒,还是个行...

《信心铭》提唱 第14讲

2023-02-20
(2011年1月22日早板香)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接上篇)我们静静地坐下来,也可想象守安禅师写的那首诗的境界,诗中讲“南台静坐一炉香”,我们就是“禅堂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在打七期间就是终日,一天到晚坐在禅堂凝然不动,一切的妄想杂念都无所记忆,都消失了,凝然了,就是“终日凝然万虑亡”。“亡”字按诗词的要求读...

见自心佛 自性自度 ①

2023-02-19
《坛经》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特别强调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又叫“明心见性”。这是禅宗的一个根本精神。《坛经》从始至终,一直就是围绕着“明心见性”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的。佛向心中觅,不向身外求,自佛是真佛,云云。应该说这是整个佛教各宗各派所一致强调的。古人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华严经》上也讲:“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就是说,心佛众生本来是一体的,都是我们唯心所现,唯心...

这样我们的命运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2023-02-18
佛法是改变命运的方法,禅也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佛法的修行集中体现在禅定上。禅包括定和慧。有了定,我们的身心能够静止下来,烦恼能得到止息,乱想能得到安定。有了慧,我们的生命能得到净化,能重新活跃起来。 生命如果只有静止的一面,没有活跃的一面,那就是死的方法,不是活的方法。禅有动有静,有体有用。定是体,慧是用。我们静坐观照自己的念头,一个念头刚生起来,顷刻之间念头就会消失;第二个念头又生起来...

《信心铭》提唱 第12讲

2023-02-17
第十二讲(2011年1月21日早板香)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昨天讲到“一如体玄”,泯是非无能所,无能缘所缘,故“兀尔忘缘”,没有攀缘,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超越、高度统一的精神境界。各位不要把“一如体玄”看作是佛菩萨的境界,也不要看作是他人的境界,要把它看作是自己当下的这一念,我们只有这样来体会,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如体玄”...

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障碍

2023-02-13
十法界不离一心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昨天讲到,动和静,昏和散,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所有的宗教活动、宗教修持和修养,也都是把动和静结合起来安排活动。新加坡芽笼这条街,各种宗教场所林立。各个宗教的活动有动有静,有时以动为主,有时以静为主。敲击法器,是以音声来调剂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有时会很沉闷,用音声来刺激,精神就能焕发出来,激活起来。 我们在此打坐,隔壁就有藏传佛教在做佛事,有吹...

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 ④

2023-02-12
四、要改过迁善。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有过失不要紧,能改正就行了。知错就改,这实际上就是智慧。人的自我完善以及智慧的开发,往往是通过知过改过来实现的。所以六祖大师讲:“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改过的具体方式就是至心忏悔。忏悔是佛教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它分通忏和别忏、理忏和事忏。通忏就是概括性地对以往所造诸罪过进行发露忏悔,它...

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 ③

2023-02-11
二、要报恩知义。就是说,我们要以一种感恩、报恩的心来回馈社会大众,要生活在责任和义务当中,要把对父母的义务、国家的义务、众生的义务、三宝的义务,点点滴滴地承担下来,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中去。因为社会大众为我们的生存、发展和解脱,提供了种种因缘条件,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个人的存在。 所以六祖大师强调我们修行要报恩知义,所谓“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

应机施教与时代精神——星云大师率团回大陆弘法探亲感言

2023-02-09
应机施教与时代精神——星云大师率团回大陆弘法探亲感言台湾佛光山创始人星云大师,为探望八十八岁高龄的母亲和弘扬佛法,于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四日,应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邀请,率国际佛教促进会代表团一行七十余人回大陆弘法探亲,所到之处,均受到广大佛教徒及各有关方面的隆重欢迎和热情接待。我有幸陪同星云大师一行在北京、西安、敦煌、成都、峨眉山、重庆、大足、长江三峡和武汉等地朝拜佛教胜地...

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 —— 佛法交流 ②

2023-02-04
佛法交流 ②——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2004年2月问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福慧双修和定慧双修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两个都要修,还是别的什么?第二个就是我们现在看见或者听说的一些师父、一些高僧大德,他们是不是已经明心见性了?是不是菩萨再来? 先说定慧双修和福慧双修。福慧双修的“慧”,就已经包括了定慧双修的“定”和“慧”。福慧双修的“福”是指的什么呢?比如说布施是福,持...

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 —— 佛法交流 ①

2023-02-03
佛法交流 ①——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2004年2月问 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似乎只有“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还说必须是登地菩萨才可以往生。有法师说 “横超三界”和“竖出三界”,可是我觉得:竹子横冲皮厚也很难,竖冲节多难也多!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这位居士问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竖出三界”和“横超三界”,一个是称念佛号...

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 ①

2023-02-02
今天,我想结合《坛经》,针对在家人修行的特点,谈谈在家修行应当注意的几个事项。《坛经》第三品,有一段是专讲在家修行的。《坛经》中记载,六祖大师在韶州时,应韶州刺史韦使君的邀请,大弘禅法。当时,韦使君特别请问六祖在家人应如何修行的问题,六祖回答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句话很重要,它能激发我们在家人修行成道的...

修福的方法

2023-02-01
修行包括修福与修慧两个方面。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修定,偏重于修慧。修慧必须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修慧就会遇到障碍。所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特别强调要「福慧双修」。修福就是要广结善缘,多行善事,以便借大众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修行。修福的范围很广,它可以贯穿于我们整个日常生活。比如,打扫卫生,端茶倒水,佛前供花,帮助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修福。看到别人有困难,帮他一把,这也是...

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 —— 四摄法

2023-01-30
第二讲 四摄法——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2004年2月2日讲 昨天我们讲了八正道。八正道强调的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知道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智慧的功能就是辨别邪正、真伪、是非、善恶。佛法的智慧不是小聪明,也不是知识学问,而是辨别世、出世间善恶因果的智慧。八正道以正见为首。有正见,然后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才正得起来。没有智慧,指导思想不正确,前面引错了路,后面就...

新年吉祥

2023-01-24
新年吉祥(2008年12月31日晚)各位道友:这几天业障出现,老病复发,没能进堂与大家同起同坐。修行是自己的事,我们天天处在苦海当中,学习佛法就是要找到渡出苦海的方法。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贪嗔痴就是苦海的滔滔波浪,戒定慧就是渡出苦海的般若船。我们找到了这条船,登上了这条船,就要不停地朝着彼岸的方向往前划。这个工作别人无法代替。划得快的,早日脱离苦海;划得慢的,就在苦...

新年大吉 | 从心开始

2023-01-23
兔年大吉五福临门新年之际,亲朋交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此时,住在深山古寺的老僧想到的是每一位朋友的健康和幸福,所以提醒大家:少吃肉,多吃菜 ;少喝酒,多喝茶 ;少抽烟,多吃水果。做到三多三少,保您健康到老。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岁月无情,诗书有味。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多读几本好书,多结一些善缘,多交几位好友,让生活更高雅,更充实,更幸福!佛教讲一切从心开始,我们迎接新的一天,迎接...

《信心铭》提唱(10)

2023-01-19
第十讲(2011年1月17日养息香)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世间的一切事物万象森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自相,各有共相。共相就是诸法的平等性,自相就是诸法的差别性,在哲学上叫做一般与特殊。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特殊的作用与内容,事物之间,也有它们的共性,就是一般的规律,佛教叫做自相共相...

妄想的种类及其对治方法

2023-01-12
昨天讲到,做功夫时要掌握用心的要领,使功夫做得恰到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心念的把握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在用心的过程中,有五种念头经常在交替出现。这五种念头就是: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即静念。第一,故起念。所谓故起念,就是在做功夫的时候故意打妄想。故者,有意。妄想无非两类,一善二恶。所谓善,就是世间散善,不是开悟成佛的究竟善。所谓散善,就是与当下做功夫不相应的杂念,虽然它是善念,但是与...

要解除身心的烦恼,贵在坚持不懈的用功

2023-01-11
昨天我讲到《观普贤行法经》中的一首偈语:“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们过去的业障如果有形有相,虚空都容纳不了,大海也装不下。我们过去所犯的罪、所杀的生、所吃的众生肉,骨头堆集如山,血水流成河流。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了多少罪业?这不是一种猜测。生命无始终,业障也无始终,过去所造罪无量无边;当然,与此同时也修了许多善法,过去所修的善法也是无量无边。如果过去只有业障,没有善法...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2023-01-08
既然出了家,所谓:割爱辞亲,走入空门,就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回报六亲眷属的恩德,以修出世法,以解脱生死来回报六亲眷属。出了家的人,如果说还想用财力来回报六亲眷属,那种牵挂就太厉害了,那就跟不出家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出家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六亲眷属,就要以求解脱,了生死,从根本上来回报。所谓:了生脱死,作人子弟的这一笔恩惠才能够真正得到圆满的回报。——净慧长老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在世间法上,...

参禅的道心与捷径

2023-01-07
参禅的道心与捷径 人的道心很不容易生起来。偶尔生起来,但在兑现道心的时候,又往往事与愿违。 我今天无意之中说了一句“我们这个地方很苦”,但是我又想到,我们今天这个苦日子比过去的好日子还要好。我觉得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常住的师父们,时时刻刻要发惭愧心,要发道心,要晓得成就众生、成办佛事,要晓得我们出家究竟是为了什么。 想当年虚云老和尚为了到高旻寺打禅七,走白天,抢黑夜。在路上遇...

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

2022-12-09
问:师父,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另外,我看过一些祖师大德的故事,说禅宗有念佛往生的,净土也有坐禅的。这是不是夹杂,怎么做到不夹杂?如何处理好守戒和日常工作的关系?答:从法门本身来讲,每一个法门都有它殊胜的一面,每一个法门都能适应一部分众生的根基。从我们修行的人来讲,第一点,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适合的法门、最适应的法门。第二点,不要把所有的法门相...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2022-12-06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各位善知识:本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同愿同行;我们这个分论坛的主题是:《佛教修学与现代生活的提升》。这个主题包含的意义大致上有三个重点:一是佛教修学,二是现代生活,三是怎样通过佛教修学来提升现代生活。我想就沿着这个题目的思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佛教的修学,宽广无比,三藏教典无不是讲学、讲修。所说的学就是戒定慧三学,所说的修还是从三学中延伸出来的各种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