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南无调,就明白什么是“忏中之王”了

2023-12-14 07:13
132



《南无调(梁皇忏)》梵呗出自《梁皇宝忏》,其唱词铿锵有力,曲调庄重稳健,令礼忏者信念坚定,虔心归向诸佛菩萨。



01

《梁皇宝忏》源起


传闻,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去世数月,梁武帝常常怀念她,昼夜不乐。


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寝,忽然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竟然是一条大蟒蛇,梁武帝大惊,不知如何是好。


内坛水陆画


蟒蛇对武帝说:

“我是您的皇后郗氏,因为生前常怀嗔心及嫉妒心,损物害人,所以死后堕入蛇身。现在没有饮食可吃,又无洞穴可以庇身,而且每一片鳞甲中都有许多虫在撕咬,真是痛苦万分。由于皇上平日对臣妾的厚爱,才敢以丑陋的形貌与您相见,希望能祈求一些福德,脱离蟒蛇之身。


次日,梁武帝集沙门于殿庭,告知此事。


志公禅师对武帝说:“必须礼佛忏悔,才能洗涤罪孽。”


于是武帝请志公禅师搜寻佛经,摘录诸佛圣号,并且依照佛经来撰写忏悔文,总共集为十卷。


并恭请众僧依照忏本为皇后礼拜忏悔。



有一天,宫室内异香馥郁,久久不散。


武帝抬起头来,看见有一个容仪端丽的人对他说:“承蒙皇上为我礼忏,现在已经得生忉利天,特来致谢。”说完郗氏便消失了。


自此,这部忏法便流传下来,历朝历代依之修行的人,所获种种利益甚大。


本名《慈悲道场忏法》,因是梁武帝请高僧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所以又称《梁皇宝忏》。




02

中国佛教的忏法


“忏悔”,来自印度佛教,最初是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


“忏”是梵语Ksama(忏摩)音译之略,本义为忍,即请求他人忍罪。


“悔”是追悔、悔过的意思,即于诸佛、菩萨、师长或大众前告白道歉,期望达到灭罪的目的。


前者更强调祈请外在的谅解,后者则是强调通过悔改,来谋求自我的解脱


内坛水陆画


传入汉地后,中国佛教的教团制度经过历史的变迁,逐渐从印度僧团以布萨忏摩为主转变为汉地以忏仪修习为主的形式,忏悔演变为一种宗教仪式


改变过程中的关键是忏文的产生。


忏文的文本形式,引起文句叠加,进而带来语意的加重,“忏”向“忏悔”的方向发展。



起初,在佛前诵读忏文,还是执行小乘忏的一种辅助手段,表示个人悔过自新。


到了南朝时,王公名士纷纷撰写忏文(包括《悔高慢文》《忏悔礼佛文》等),导致忏文乃至忏本身起了新的变化,开始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


最后,中国佛教的忏法渐渐演变为以普度众生为目的的一种仪规,再而为求福禳灾,灭罪除障的活动。


03

《梁皇宝忏》的内容


《梁皇宝忏》从梁朝流传至今一千余年,在所有忏法中历史最为悠久,也是中国佛教所有忏仪中最大的一部。

《梁皇宝忏》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梁皇宝忏》各卷内容提要

卷数

内容


一归依三宝,二断疑,三忏悔


四发菩提心,五发愿,六发回向心


显果报


显果报、出地狱


解怨结


解怨结、发愿


自庆、为六道礼佛(为天道、诸仙、梵王)


为六道礼佛(为阿修罗等善神、龙王、魔王、人)


为六道礼佛(为各种地狱、饿鬼、畜生)、回向


回向、发愿、嘱累


内坛水陆画

在内容上,《梁皇宝忏》融于慈悲,在忏悔思想中将慈悲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贯通,并从“世间之孝”,延伸至为其代忏的“出世之孝”。

正如莲池大师所言:
“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为其代忏的“出世之孝”,乃是佛弟子真正的大孝。


04

《梁皇宝忏》的意义


《梁皇宝忏》结合很多大乘经典的佛号、佛法和法义汇编而成。


因其忏文十分恳切,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欢迎。


后世灭罪消灾、增福延寿者,常常礼请僧人虔修此部忏法,历代礼忏的感应层出不穷。


十卷《梁皇宝忏》,自皈依为入门,藉忏悔来断恶,以发心发愿为修善培福的核心,以回向为利益众生的行门,逐渐培养礼忏者大乘菩萨的胸襟。

并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广结法缘,从而使历劫罪垢得以消除,终获清凉。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