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01
何为《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并列为莲宗三大经典之一,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公元402年,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译出了《佛说阿弥陀经》,该经言简义丰,事理周圆,文辞优美,经中的“执持名号”,成为了持名念佛的有力依据。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在经中,佛陀详细讲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及阿弥陀佛佛号的由来与意义,并引证十方诸佛的赞美之词,欲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法门。
过去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多起于弟子提问。如须菩提问“空”是什么意思?佛陀于是为其讲说“人我空”、“法我空”之义,这些讲说被整理编撰后就成了现在的《金刚经》。其它经典也是如此。
而《阿弥陀经》比较特别。诸弟子无人发问,佛陀却主动为弟子描述讲解阿弥陀佛所掌管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经》被称为“无问自说”。既然是无问自说,就表明此经于佛弟子的修行有很大利益,十分重要。
佛弟子们无佛眼,不能见诸佛刹土,所以没有人想到去问这方面的问题。但佛陀能见清净佛刹,且西方阿弥陀佛又与其他非常诸佛不同。诸佛之中,唯有阿弥陀佛许众生一心念其名号者,临终之时能得接引至其佛土,生莲花中。
因阿弥陀佛有此接引众生的大愿力,所以即使没有弟子问及,佛陀也要自说西方极乐世界。
02
《阿弥陀经》讲了什么?
居处美妙之乐
极乐世界的自然景观是非常庄严的。土地平整,没有高山丘陵;没有昼夜之分;宝树成行,金沙铺地。
《阿弥陀经》中说:
诸善交游之乐
众生所处的秽土,充满了仇恨和嫉妒,因此,身处其中的众生,无不感到痛苦和无奈。
而在极乐世界之中,没有三恶道,没有天灾,也没有战争。生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各个都是“上善人”,衣食无忧,相互敬爱,大家一起听阿弥陀佛说法,互相鞭策,努力向上,充分享受法喜之乐。
同时还有各种珍奇异兽,随佛之愿力而化生,啼声汩汩,十分美妙。
身心清净之乐
据经典记载,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莲花化生,不须以父母为缘,因此可以离一切烦恼和爱欲。胎生、卵生、湿生,皆有生、老、病之种种痛苦,然而化生却没有。
其他化生,有死苦,而莲花化生,在未得无生法忍之前,和阿弥陀佛一样,有无量长的生命,已得无生法忍,则永远远离死苦。身处极乐国土的众生,虽也和其他众生一样,有贪嗔痴的烦恼,但由于极乐世界的殊胜,虽有烦恼,而所缘却不生。
03
持诵《阿弥陀经》有何益处?
乔尸迦王听佛说法,心怀畅悦,遂发无上菩提心,弃舍了国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赐号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志在救度一切众生之苦,而发广大愿力,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并期望达成最极无上的佛果。对于沉沦苦海中的苦恼众生,尤欲赐予大安乐与大利益,才能满足他的心愿。
于是法藏比丘于诸佛国土中,精挑细选,取其胜而舍其劣,则唯有西方世界,最为殊胜,最为适意。又于过去因行中,细心检定,舍其难而选取其最易,莫过于称名念佛一法最为方便。
随后,法藏比丘于佛前广发四十八愿,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虚空中天神散花,天乐飘扬,法藏比丘终成佛果,为“阿弥陀佛”。
因此,佛陀告诫大家一心皈命“阿弥陀佛”,虔诚、勤奋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持诵《阿弥陀经》经文,便可以在此生结束之后,得佛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在那里可以一步步通过修行,而成就菩提道果,直至证得菩萨果位,最终成佛。
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其目的在于救助一切众生,而非为了自己求安乐,极乐世界也并非仅仅依靠阿弥陀佛一佛之力,而须借助所教化之众生共同完成,因为众生若心意不诚不净,即使诸佛也难以救度。
六祖慧能说“自性弥陀”,这是说“阿弥陀佛”其实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六祖坛经》有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因此,“阿弥陀佛”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也在自己的心中。我们的心被染污了,通过持诵经文、圣号,便能一点一点地恢复自己的清净心,也正是在一点一点地前往那美丽的极乐世界。
欲往西方世界当自净其心,随心净则佛土亦净。认识了自己的清净本心,没有秉持着不善之心,那么其实,极乐世界就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