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居士请安静下来。请各位打开这本经书(《金刚经》《心经》与《普贤菩萨行愿品》合刊)的第75页,我们一起来念诵《心经》。先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大家安静地坐三分钟。
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会非常恬淡,而且也有一种力量,使得妄想不会生起,烦恼不会起作用。这种境界就是观照的力量,就是《心经》上面讲的“照见”。这个“照”,就是觉照。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有觉照,妄念就会减少,烦恼就会淡化,智慧就会增长。智慧在佛经里名为“般若”,“般若”在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汇能够和它对应。古人在翻译经典的时候,要处理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其中有一条就是梵语的词汇。如果碰到一词含多义的情况,在汉语中找不到适当词汇来对应,在翻译上就会采取“翻音不翻义”的方法。像般若,像波罗蜜多,这些都是只翻了音,没有翻译它的意思。因为般若是无漏的大智慧,是解脱的大智慧,是观察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大智慧,在汉语中找不到相称的词语,所以就保留了般若的读音。
《心经》是我们汉语系佛教或者说汉文化圈的佛教信众读诵最广的一部经典。我所说的汉文化佛教圈,包括一切以汉字来书写佛经的国家和地区,如越南、韩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佛弟子,读诵的经典是以汉文为主,而《心经》是每天必读的一部经。在我们中国本土,读诵《心经》的频率最高。这部短短的经文,连题目在内268个字,不算题目260个字,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诵过,不知道有多少人书写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心经》写过注解,更不知道有多少人讲解过《心经》。现在保留下来的《心经》注解,仅现代人写的就有几十种之多,古代人写的就更多了。
这部经之所以这样受重视,就是因为这一部经集中突出地宣说了般若的妙义。般若的妙义是什么呢?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我们一般的人,听到这个“空”字很害怕。一切都空了,那我们人生还有什么可以作为依托呢?一切都无了,岂不是连我们的生存都会成问题了?像这样来理解“空”和“无”,至少是一种误会。我最近因为反复地讲了几次《心经》,也在反复地思考“空”和“无”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凡夫要空,二乘要空,菩萨要空?凡夫的法要空掉,二乘的法也要空掉,菩萨的法还是要空掉,一切都“无”,那还有什么呢?但是,佛教又同时讲成佛以后,具足广大的智慧、广大的慈悲、无边的功德。一“空”,一“有”,不是很矛盾吗?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普通人能够接受得了的理解空的概念。之所以要空,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要突破自我的局限,时时刻刻要否定现有的自己。如果我们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已经取得的某些成就为满足,不以在修行上、在佛法上的某种成就为满足,那就必须要突破现有的水平、现有的认识、现有的思想境界。这种突破,这种自我否定,这种超越,就是“般若”的含义,就是“空”的含义。“空”不是一切都没有,“空”是“缘起而自性空”。所以说,如果正确地理解了“空”的含义,我们的人生不但不会消极,而且会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不断地来为众生作奉献,为社会作奉献,为国家作奉献。
要在修行上不断地克服贪欲心、嗔恨心、愚痴心,不断地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那就必须要修般若空观。只有在空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有所建立,才能够真正有所获得;在有所建立、有所获得的同时,又不要执著。人生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总是要否定和超越昨天,才会有今天。我们做事业,总是在完成了一个计划之后,才有新的计划出来。如果我们老是原地踏步,那就永远都没有进步。而且,事物的发展、万法的本质都是无住的。万法无住,如果我们的心念有住,那么我们的主观和客观世界之间就会脱节。认识和环境脱节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在认识上有局限性、有执著。佛教把这种局限性叫做“执著”。《心经》就是教我们要不断地突破自我生命上的局限性、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所谓生命的局限性,佛教的名词叫做“我执”—我的执著。认识上的局限性、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佛教把它叫做“法执”。破除了我的执著,破除了法的执著,才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空间、新的生命空间。大家学习《心经》,首先就要对“空”字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空”字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才不会在这个无上大法的面前产生恐惧。
如果要逐字逐句地讲解这部经,两个钟头是讲不完的。这里发给每个人一本小册子—《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这是我两个月前在石家庄真际禅林的一次讲演,大家回去可以慢慢地看。今天我想讲一讲《心经》的几个重点。刚才讲的“空”,就是重点中的重点。“空”是佛法的根本见。树立了佛法的根本见,以此根本见作为佛法修行的指导,才有可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地克服生命中的种种困惑。(①部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