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心经》讲座 第二讲

2022-06-09 15:16 净慧长老
141

微信图片_20220514081434.jpg各位善知识:

下午好!

上午我们围绕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话,讲了《心经》的要义和纲领。下午我们还是围绕这句话,讲“观世音菩萨”的“”,以及讲“照见五蕴皆空”的“”。

观和照,都是智慧的代名词。在修行上,观有止观,照有觉照,有这样一些非常深刻、非常具体的修行的方法。“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一个“”字,就是讲观世音菩萨如何在修般若行的时候起观照。观照什么呢?观照我们生命的当下。我们现在坐在这个讲经堂里面,每个人不妨回光返照一下,看我们的内心是否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明白当下做什么,明白每一个当下的起心动念,并且由般若来指导、观照、觉察每一个当下是在做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修行功夫

由观而得自在,故名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说,这一位菩萨,时时刻刻都在观照自己。观照自己上求佛道的心;观照自己下化众生的心;观照什么地方有苦难的众生,应该怎样去救度,应该怎样去护持。观世音菩萨由观而起行,有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身是观世音菩萨大智大慧、大慈大悲的具体表现,是观世音菩萨以其智慧和慈悲救度众生的具体落实。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定是有许多的具体事情要做。如果说我们只是整天在那里想,想要修佛道,想要度众生,在行动上并不去落实,那永远都是口头禅,不是菩萨行,也不是菩萨道。因为菩萨行、菩萨道要如说而行,不能只是空谈。在座的各位,我相信每一位都读过《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时时刻刻在行深般若,时时刻刻在照见自己生命的五蕴,也在照见一切众生生命的五蕴。五蕴就是众生的生命体。照见的结果,发现色、受、想、行、识,在迷惑的时候充满着痛苦,充满着烦恼。众生有许多的痛苦需要菩萨解救,所以观世音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前发下大愿说: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这种大慈悲心的体现,正是佛教精神最具体、最生动的落实。这都是由于观世音菩萨在修观、修照当中,扫除了自己心地的一切障碍。观世音菩萨的“观”,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大地一切众生的苦难,都显现在观世音菩萨这一面宝镜当中,所以菩萨才能寻声救苦,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

psu (4).jpg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要发心发愿度脱一切众生的苦难,首先要解决自己生命当中的迷惑和痛苦,破除我们生活中、生命中的种种执著。众生有种种执著,这种执著,每天、每时、每刻、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表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的存在,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究竟是在还是不在呢?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呢?上午我们讲到一切法因缘所生的时候曾经强调,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一个不要任何条件而存在的自我,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上穷碧落下黄泉”,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的自我。但是我们这些众生呢,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无始以来,就执著这个自我的存在,一切以“我”为中心;有一刻、一分钟、一秒钟没有“我”了,就感觉到自己空虚,就感觉到有恐怖。那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没有开发,没有了解一切法缘起而性空的甚深智慧。所以要通过观照,扫除内心的种种私心杂念

观照的法门多种多样。我们这个寺的名字叫做礼佛禅寺,修习禅定是修习观照的一个法门,礼敬诸佛同样是修习观照的一个法门。礼佛禅寺最近举行了一系列弘法修行活动,如供奉舍利、种菩提树、修密法、烧火供、跳金刚舞、少林拳表演等等,所有这些活动,如果能够与内心的观照功夫联系起来,那么每一件事都是修行,都是观照法门的具体落实。

比如说,我们有十几位年轻的僧人练少林武术,昨天晚上在登品素食馆我也近距离地看了他们的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我看到每一位小菩萨精神非常集中,心无二用。那种神情,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每招每式当中,没有第二个念头。如果有第二个念头,“二指禅”表演不出来。因为他一打妄想,功夫就没了。表演“二指禅”的那位小菩萨,他把全身的力气都用到手臂上来,那是在做什么呢?那个时候就是在起观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这些小菩萨练功夫一样,把全身心都融入到当下的法门中去,你一定很快就能达到一心不乱的禅定境界。少林寺经常在宣传“禅武不二”,这是少林寺的禅风和武风的一个特点。

我们把这个理念加以扩展和延伸,那就不仅是“禅武不二”,禅与生活的一切形式都是不二的,也可以说修行与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有益于人生日用的工作都是不二的。所以我一直提倡,要在生活中落实修行,要在修行中落实生活,要在生活中念佛,要在念佛中生活。禅在生活中,净土也在生活中,八万四千法门都在生活中。都要在生活中起观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们才没有空过的时间。如果我们想离开生活起观照,离开生活去行甚深般若,离开生活去“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修行就没有目标,修行就没有对象,修行就是一句空话。

观自在菩萨,就是由于观照生命的当下,照见生命的当下,回归生命的当下,所以就能做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的苦厄都在生活中,一切的苦难都在生活中。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活动,就是生命的活动,就是生活的具体载体。没有五蕴就没有生命,没有五蕴也就没有生活。如何在修行当中把染污的五蕴逐个突破,逐个超越,逐个净化呢?就要按照佛所说的四谛来修行。《楞严经》上面讲,要达到生命的圆满解脱,就要在五蕴上用功夫,突破五蕴,净化五蕴。每一蕴都有十种阴魔来干扰破坏,使我们修行不得成功,觉悟不得圆满。可见要照见五蕴皆空,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五蕴各有十种阴魔,五蕴就有五十种阴魔。

这些魔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所有的魔,都是我们内心无始以来的业障在修行过程中的反映。我们八识田中无量劫以来,含藏着无量无边的业识种子,这些业识种子随时都会反映出来。所谓“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生种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只有你能够当下照破,这些业识种子才不会起作用。但是谈何容易!如果修行的力度不够,智慧的力量不够,善因善缘不够,修行的过程当中就会遇到种种干扰

由此,修行一定要多多培植善因善缘。善因善缘对修行有积极的辅助作用。修行有正修,有助修。一切善因善缘就是帮助我们成就正修的积极因素。修行人既要有主修法门,也要对于一切有利于成熟修行的善因善缘随喜功德。善因善缘是道业的伴侣。一棵树苗种下去,树苗本身是内在的因缘,是根据,是主因。只有树苗够不够呢?还要有适合树苗生长的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等。除了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主要条件之外,一定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对树苗生长有利的条件。一棵树苗放在石头上,或者种在一堆石子里面,肯定它没有成活的希望。同样,我们在选择了一个主修法门之后,还要随喜修一切善因善缘,使主修的法门能够更快地获得成就。

修行法门虽然很多,归结起来,禅、净、密这三门是现在我们大陆人修行的主选法门,其中又以净土法门最为流行。我想,这个法门的确也是非常适合我们广大的佛弟子。净土法门容易摄心,容易使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容易获得心灵的依托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我们一天念二十四小时都可以来观照这一句佛号,不去起第二念,所以它容易摄心。净土法门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念佛的人要信得真,行得踏实,并且有很坚定的愿力,要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亲近阿弥陀佛,见佛闻法。当我们发起这个愿的时候,心灵马上就有一种安全感,生起一种回归的意识,时时刻刻都感觉到净土就在眼前,阿弥陀佛就在我的内心,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感觉到孤独,我们的生命就有强有力的摄受力和加持力。而且,净土法门基本上不必选择特定的时间,也没有特别强的场所和仪式之要求,所以净土法门成为当前最流行的法门,这是理所当然的。我初步估计一下,相信在座的各位善知识最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是修净土法门的。所以我非常希望各位修净土法门的善知识,能够按照观世音菩萨所教导的方法,时时起观照,念念起观照,照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扩大念佛这种强有力的信心的覆盖面,使我们在整个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念佛与生活不二、念佛与工作不二、念佛与落实一切善法不二。念佛与做人做事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完全成为一体,那就是阿弥陀佛现前,那就是念佛的真正受用

《心经》尽管没有讲如何念阿弥陀佛,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在《心经》里面,从经题到经的内容,处处都强调要以大智慧度到彼岸。彼岸是什么地方呢?作为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彼岸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靠什么来度呢?要在大智慧的指导下,一心一意观照内心这一句佛号,在以念佛为主的同时,广修一切善法。《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多善根,多福德因缘,才能得生彼国,才能得到上品上生。

《心经》还告诉我们:“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种修行法门,就是菩萨所修的法门。我们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念佛的人也不例外,也要以般若智慧,修波罗蜜多到彼岸的法门。我们当下心净国土净,当下就在极乐世界,当下就在彼岸。所以修念佛法门的人,不但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生命当下的困惑时以般若智慧来观照我们自己。我们当下的生命不得自在的时候怎么办?《心经》告诉我们,依般若波罗蜜多,行般若波罗蜜多,当下就心无挂碍。当下心无挂碍了,所以就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当下就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世界。挂碍也好,颠倒梦想也好,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极乐世界就难以到达。

有挂碍,有恐怖,有颠倒梦想,这三件事是我们修行当中的大障碍。不把这些障碍当下照破,修禅宗的人开悟有困难,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往生有困难。我们一定要根据观世音菩萨的教导和实践,一切都直接回归到当下。当下一念清净,当下就心无挂碍,当下就无有恐怖,当下就远离颠倒梦想,当下就到达涅槃彼岸。经典告诉我们:“生死为此岸,烦恼是中流,涅槃为彼岸。”在生死与涅槃之间,就是有烦恼在障碍着我们,使我们不能到彼岸。我们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虽然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实际上如果我们当下能够起观照,照破生死海中的一切烦恼,十万亿佛土不隔一分毫。只有这样来体会,修净土法门才能真正信得真,行得切,愿力勇猛,愿力坚固。

不管是修禅修密还是修净,我们都要能够当下到达彼岸。当下到了彼岸,修行才真正有保障。因为颠倒梦想太厉害,远离颠倒梦想,我想有两个意思

其一,当我们这一期生命还没有完全结束之时,即使你是大智大悟的人,即使你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人,要在睡梦中也作得主,也能远离颠倒梦想,那很不容易。

其二,我们这个生命还在活动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远离颠倒梦想?一旦这一期生命即将结束,在生命弥留、八苦交煎之际,我们如何才能作得了主,如何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如入禅定,佛来接引呢?那更是不容易。

所以说,所有修行的人都一定要想到,时时刻刻对治我们当下的烦恼,解除我们当下的挂碍,远离我们当下的颠倒梦想,这是我们修行最重要、最关键、最难把握的地方。如果我们修了一辈子,临命终时,颠倒梦想不能远离,病苦缠绕,神志不清,即使有许多人来助念,如果你主观上完全一点主张都没有,阿弥陀佛要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还会拼命地不想走,你还是想多活几天,还想和自己的亲人再见一次面,还想银行里有多少存款,还想到我这个房子有多大,我还能过几年比较舒适的生活,这都是颠倒梦想。这些颠倒梦想远离不了,以我为中心的这个观念突破不了,极乐世界你不想去啊!那多危险呀!

我们学习《心经》,要牢牢抓住作为《心经》总纲的开头那几句话,要牢牢记住《心经》中最扎实、最具体的检验我们修行的口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在诵经的时候,对于《心经》的这些教诫,要能清楚明白地体会,好好受用其中的清凉妙味,这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修行,落实广行善事,落实我们对三宝的信仰,落实我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坚定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承蒙礼佛禅寺日照大和尚的邀请,承蒙民族宗教事务局以及各界的邀请,来此跟大家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我本人对此非常珍惜。虽然讲话的时间不是很长,也没有能够按照《心经》中的每一句话与大家进行交流,但是我觉得,提纲挈领地结合我们修行的实践,讲一讲《心经》的要点,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能够使我们在生活中对修行的要求更容易把握,我有四句话想与大家共同学习。我念一句,各位跟着念一句(共念三次):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下面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祝现前大众六时吉祥,万事如意!祝礼佛禅寺法务昌隆!祝礼佛禅寺的未来沿着日照大和尚所规划的蓝图日新月异地兴隆起来!谢谢各位!(第二讲 完)

微信图片_20200124202752.jpg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