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五下方亲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拯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烘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归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亲友臣就是亲戚朋友的仆人,也可理解为亲族。和你有家族关系的人,乃至你家族里的佣人,都应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要给他好处,施与珍宝,要拯念亲友臣,时时刻刻地关怀忆念你的亲族。“珍宝”要从广义来理解,就是在亲友之间也要布施,从物质上帮助你的朋友。
亲友臣也应该以五事善念亲友:
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要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知道他没有钱花了,即时给以帮助。
三者见放逸教诃。见到亲友放逸的时候,要善教善诃。
四者爱念。就是爱惜。
五者急时可归依。可归依,不是指归依佛教,而是你的晚辈、你的亲戚朋友中有难事可以来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
“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具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壬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此段译文明白,不多解释。
戊六 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是讲作为居士如何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在印度,沙门梵志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道德的社会阶层,相当于中国士农工商中的士,和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一样。既然是知识分子阶层,就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而是传播知识,传授文化,主持宗教活动。作为社会道德的标志,他应该受到施主、受到所有直接从事劳动生产者的供养。所以在印度这个社会,恭敬供养沙门梵志,形成了一个传统,大家都是作为份内的事去做,把它作为人伦道德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在中国能够自觉自愿地向知识分子、宗教师进行布施的,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一部分乐善好施的人。而作为老百姓,都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把一部分收入交给国家,再由国家回报给知识分子阶层。在印度,婆罗门阶层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来源靠大家自觉自愿的布施。所以佛就规定,作为施主,应该以五件事来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一者不禁制门。看到沙门、婆罗门来了,到你家托钵化饭,应该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他们,不应该限制他们到你家来,应有礼貌。
二者见来赞善。比丘来到你家里,不应该说些难听的话,要请坐,要欢喜赞叹。有比丘到你家里乞食,是非常稀有难得殊胜的事,是给大家一个种福田的机会。这种送上门来的善事,应该积极去做。一个人要做善事,找都来不及,何况送上门来的呢?所以应该欢欢喜喜恭敬供养。
三者敷设床待。比丘到家里去了,应该有一个干净、显要的座位让给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应赶紧拿开,铺上一块黄布。这就是恭敬三宝。像泰国的僧王,他的侍者总是随身带着一块类似座具的布,走到哪里,先把那块布铺好,僧王再坐。像我们国家的班禅、达赖,走到哪里,沙发上都要放一块黄缎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们家里去,这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种福田的机会。石家庄的很多居士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我都没有答应。因为我很忙,应付不过来。再有,到了张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见;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见。大家都有意见,因此也就算了,谁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见,也就都没有意见了。所以,比丘到家里去是很稀有难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对待。
但我也对我们寺院里的出家人说: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居士家里只有一个人,即使是有两个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码还有别的在家人在场才可以去。单独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有人去了,你应拒之门外,不要请他进去,请他进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气,要钱给他几块钱,要米给他几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绝对不可以进入比丘的房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不行。有什么事敲三下门,开了门有事就在外面讲,在公共场所讲。居士们到寺院里供养三宝,不要有选择地供养某个人,要供养大众,利益均分。你给明海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别人怎么办?比丘不能别受供,那样会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让他犯戒。所以假如东西少,就交给常住。供养三宝可以先把钱财积累起来,多买几样东西,大家都有。特别要注意不能专门供养当执事的人,他当执事有机会接触居士,不当执事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居士,哪里去找供养呢?
所以要晓得供养大众,这样功德才大。个别施首先是有分别心,是出于一种执著,出于一种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件事。还有供水果,不要说“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这么说了,按照戒律规定,这些水果只能让它烂掉,别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盗戒。应该这样说:“我的水果是供养三宝的。”既然是供养三宝的,那么供了佛以后,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给居士,居士们也可以吃。除了灯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具有这个常识。这样,做一切事就如法。学佛就是要使我们时时刻刻生起忆念三宝的心。
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比丘到你家化缘,你不能拿家里吃剩的东西给他.知道有比丘到家里来,煮好了饭先不要吃,供养了三宝以后再吃。我在泰国、缅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饭煮好,放在门口,出家人成群结队来化饭,一勺饭、一勺菜,都是干净新鲜的。净美就是干净、美好,丰饶就是多,不能让他只吃个半饱。所以供养三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拥护如法。这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要拥护如法的沙门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拥护;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这两方面都应注意。我们要供养比丘,供养寺院,要有普供养的心,不要分别哪个有修行,哪个没有修行,哪个寺院好,哪个寺院不好。从每个人的主观上讲不应该在这方面有过多的分别,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个僧团不清净,你就应当远离。因为佛教讲要亲近善知识,对于恶知识适当的远离是必要的,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对那个不清净的僧团或比丘也有好处,使他可少负债、多反省,加强自身建设。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给在家佛教徒讲佛法,增强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扬佛法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长。”使那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产生信仰;使那些对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巩固信仰,提升信仰,提升就是增长。信心是佛教的中心问题,也是佛教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问题。中国佛协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加强信仰建设。信仰建设是自身建设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比丘,有没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修行有没有进步,进步的快与慢,都取决于信心是否坚定,是否正确。有正信而且信心坚定,那修行的进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实。
所以《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道元功德母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所作的功德就等于没有母亲,没有母亲怎么能产生功德呢?没有信心,修道的源头就枯竭了。有信心从源头上没有止境地流出来,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说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够长养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里是首要问题,不但要在知识上懂得什么叫信和信的重要性,还要在行动上落实信仰。“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行信”。还要不断地忆念三宝,忆念正法教导给我们的道理,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忆,忆念三宝。作为三宝弟子,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记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实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诸恶,比丘要从信仰上启发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极地止恶,还要广行众善积极利他,既止恶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极地止恶,没有积极地行善,从持戒来讲就不全面。
三者教博闻。对佛教的经典要广学多闻。如果有条件的话,三藏十二部都要广泛学习。只有博闻强记,才能理解领会如来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这四个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导居士怎么样修布施很重要。作为在家众,对三宝力所能及地行财布施,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同比丘对在家弟子进行法布施一样,这是比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布施的对象不仅仅是三宝,还包括对贫穷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应该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应该布施;三、有病苦和贫穷的人,是悲田,也要广行布施。学习佛法最古老的法门就是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经》所说的这几条,就包括了六念法门。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处讲的三慧,就是闻、思、修三慧。教慧相当于闻慧,行慧就相当于思慧,立慧就相当于修慧。闻慧来自一于听闻正法,思慧来自于如理思维、修慧来自于真实修证,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闻、布施,最后得到结果就是这三慧。这五条,等于是戒定慧三学的完美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