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老和尚《善生经》讲记   (十二)

2017-01-17 12:24
245

东方是讲父母与子女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南方是讲师徒关系。师就是老师,弟就是徒弟。老师与弟子之间,学生把老师当成父亲一样,老师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一样。所以往往有老师给自己的学生的题款用某某学弟的字样,这固然是老师的自谦,实际上代表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老师如何看待学生,也代表了一定的心态。佛教特别重视老师。所谓老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善知识。善知识包括老师,也包括朋友。

戊二南方师弟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者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南方者,谓弟子师也。居士子!若人慈顺于师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一者善恭顺。学生对老师应该很好的恭顺,就是非常有诚意的恭顺,非常周密地处处检点自己。在此不仅是善恶的善,而是非常圆满、非常周密地顺从老师。因为要从一名老师受教,要得到他的知识技术,或者是为人的道德品行,就应该非常善于恭敬、顺从。这个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善于做什么的善是一样的。

二者善承事。承事就是晚辈对长辈在生活起居上的照应、照料。

三者速起。弟子每天要起在师前,睡在师后。老师有什么事吩咐,不要拖拖拉拉,应该非常迅速,说做就做。速起就是要勤奋,干净利索。

四者所作业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善,向好的方面发展。善就是善法,就是好的方面。所从事的一切都是善法。

五者能奉敬师。包括我们的心态、言谈、举止和物质各个方面。因为老师来教你,不能喝西北风,应当得到报酬,没有报酬是不能生活的。所以从古到今向老师学习都是交费的。记得小时候读书,就是一个学期交几斗谷子;每逢过节,还要给老师送点礼品。有的父母比较明白事理,到了清明节、端午节还要煨汤,叫学生送到学校里去。这是一种恭敬心,知恩报恩。能奉敬师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是指言谈举止和心态要真真实实地有奉敬的心情,然后还要有物质上的表示。

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善念就是时时不忘,事事把学生放在心里,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逐个地每一名考虑学生,谁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与菩萨善护念众生是一致的。

一者教技术。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首要的一条是教他技术,教他人生的正道,教他如何从事正业,以正当的方式来谋求生活资源。技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个就是在实际中的操作。如果一个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实际操作,不能说是完美的。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这一辈子生活基础就有了,就不会做坏事,就会以所掌握的技术,以诚实的劳动立身于社会。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一生衣禄无亏。这就是八正道中所讲的正业。

二者速教。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而且要速教,不要拖拖拉拉地拖延时间,要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学生勤奋,老师也要勤奋。

三者尽教所知。作为老师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尽己所知地教给学生,不能留一手绝活不教。有些有技术的人是有绝活的,但有些古怪,如只传儿子不传女儿。这就不好。老师的绝活也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让所有的人都掌握一门绝活,功德多大啊!所以要尽教所知。我知道在座的有几个是当老师的,你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绝活全教给学生,毫无保留地把知识和技术都教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一个是听别人说,一个是自己要有体会。往往有些老师也是看人打发,这家有钱,汤罐子常送,对那孩子教得就认真;那些穷苦的孩子什么也没有,老师就淡薄一点。人间的心总是不平。要有平等心,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四者安处善方。是处所,假设学生是跟着老师住,一定要让学生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能让学生有危险。危险一方面是来自自然界的,一方面来自是社会的。自然界的豺狼虎豹、社会上的坏人都会对人造成危险,所以要安处善方。善方就是安全的地方。

五者付嘱善知识。事事关照他、引导他,学好技术,找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还要有好朋友。这样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就尽到了。

作为一名老师从这五方面尽职尽责,就是好老师。我希望在座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都从这五个方面来要求自己。当然现在找工作比较困难,给学生介绍职业是学校主管部门的事,但老师可以积极推荐,成就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如是南方二俱分别二俱分别是两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下面讲戊三西方夫妇,讲夫妻之间各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戊三西方夫妇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做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其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段特别重要。不仅是具体内容重要,而且让我们从观念上明白佛法的广大性、包容性、多层面性。现在一说到信佛,就看破红尘了,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都以为信佛是教我们断子绝孙。都出家当和尚去了,哪里还有人呢?相反,佛陀强调夫妻之间要互相敬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基础。有人会说这是什么佛教呢?佛教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嘛!这是社会上的误会,佛教界本身也存在这种误会。认为佛教是了生脱死,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佛家怎么还讲这些呢?这都是生死事。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

我们要特别认识到,佛教不仅能救人,还能救社会、救国家。五戒齐身,十善治国,人人能向上、向善,一个社会就会有良好善美的社会风气,一个家庭就会是和美幸福的家庭。这样国家难道不会好吗?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佛教不是政治,不是主义,是从每一个人入手,教我们每一个人都管好自己,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每个人都能照管好自己,又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还会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是,我们有的人自己照管不好自己,又不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所以,家庭、社会、国家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

通过学习这一段,就知道佛法包括各种层面。佛教讲五乘法门,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五乘法门以人为起点,以人为枢纽,上天入地,都从人开始。把人做好了,就一定能生天,成声闻,成缘觉,成菩萨,成佛,三善道四圣果都有份。人做不好,三途有份。所以人是关键。

在这里,在座的女居士多,做丈夫的只有五件事,做妻子的有十三件事,是不是不平等呢?这正显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很多非常关键的问题,都取决于女性如何把握、如何操持。

一者怜念妻子。是一种爱心。因为夫妻之间要彼此认同,心同气和。丈夫占主动权,实际上也是双方的事。妻子要重爱敬夫,丈夫应时时刻刻有一种高度的同情心、爱心,忆念妻子在家里做事辛苦。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二者不轻慢。要讲这个话不容易,在今天也有轻慢女性、男女不平等的事,有的地方比古代更严重。不轻慢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男女之间在知识技能上有一定差距。当然在新社会,出现了许多女强人。现在不是丈夫轻慢妻子,好像也有妻子轻慢丈夫的事,你窝囊废等等。在古代,男女在知识技能上差别很大,妇女往往依赖丈夫生活,不像现在男女双职工,大家都拿工资,都有劳动权,逐步也能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但尽管有劳动权,也有收入上不平等的地方,所以在知识技能的差别上,不要轻视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

再就是家庭出身上的差距。佛教的教导也是这样,要婚娶称可,最好是门当户对,这个也要特别讲究。完全不讲究的话,出身特别悬殊,夫妻之间固然可以认同,但父母、家庭、社会会有种种误解,种种干扰,也容易滋生轻慢之心。

三是长相。妻子长相一般,丈夫一表人材,可能也会轻慢妻子。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是很复杂的,这种复杂的生存环境,如何使它得到平衡,得到一点点安慰,作为一个在家人来讲,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出家人,依法自约、依法安居,他有这种自觉自律。作为在家居士,固然可以在佛法上求得一种安慰,求得一种喜悦,求得一种寄托,但他毕竟生活在世间,所以作为一个美满的家庭,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和睦,对于平衡人生的种种痛苦有很大作用。否则的话,就不会在这里讲《善生经》,不会讲夫应对妻如何,妻应对夫如何。

三者为做璎珞严具。要及时让妻子的穿着打扮庄严。璎珞就是在项链上缀着很多东西,从现在来讲就是指的首饰,严具就都是比较好的衣服,使自己的家室穿着打扮能够入时,不使人家轻慢。假使自己很注意穿着打扮,妻子却是一副穷酸相,那一定会受到别人的种种议论。所以,作为丈夫有责任和义务使妻子穿着入时。

四者于家中得自在。妻子在家庭里有安全感,能当家作主操持家务。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家庭不自在的很多,原因也是来自各方面的。但是作为丈夫,应该主动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使自己的家室能自在安全。

五者念妻亲亲。不但要爱敬妻子,还要爱敬妻子的亲人,比如岳父、岳母、小姨子、小舅子,要爱念她娘家的眷属。

丈夫以五事爱敬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