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老和尚《善生经》讲记   (六)

2017-01-11 20:57
353

丙三、六非道。是讲在家佛教徒应该怎样求得生活资源、谋求财富的问题。我们生活一定要有生活来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还要有车子。不可食无鱼,不可出无车,佛教徒吃饭不要有鱼,但要有饭、菜,出门还要坐车,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要求。你们从四面八方到这里来,都要坐车。这些东西怎么来呢?要有正当的来源,要有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所以,不谋利不是佛教的讲法,佛教是讲要以正业来取得生活来源,用正当的手段发家致富。大家可以翻到第三页,上面就讲到受戒成为居士以后,就要如法求财。法就是佛法与国法,或者说佛法与世法。丙三又分为两段,丁一是长行,丁二是重颂。丁一下面,戊一是略标六种非法求财的渠道,无论信佛与不信佛,都不应通过这六种非法的渠道来谋取生活资源。

丙三六非道

丁一长行

戊一略标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这六种不正当行为的取得生活资源的渠道,包含了。非法求财的方方面面。种种戏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赌博,这在后面再详说;一是指不诚实的劳动,不是认真的态度,上班吊儿郎当,人到了位没有到,出勤不出力。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开水看看报。那是不是戏求财物呢?上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月底得到工资,喝喝开水看看报就想得到工资,所以是非道。所谓非道,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和方法。

第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机缘,不能强求。非时就是不顾时节因缘去强求。不正当的作息也是非时,因为很可能产生种种副作用。比如说,我们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偏偏要到晚上去干活,白天睡大觉;晚上本来是休息,你偏偏要走东窜西。不但劳动成效甚微,人家还会怀疑你,你担了一担东西从哪里来的?是你们家的,还是偷的?所以不能非时求财。

第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带有赌博性质的,你喝下这瓶二锅头,我给你一百块钱,为了得到这一百块钱,也就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把它喝了,喝了以后上吐下泄,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把自己折磨得不象样子。这样的事情有的是,小伙子开玩笑经常有的,这几瓶啤酒你一次把它喝了,喝了我给你什么东西,就是饮酒放逸求财。

第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就是跟恶人在一起想取得财富。知识就是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懂得善法的人叫善知识,懂得恶法的人叫恶知识。如做贼、做强盗就是恶知识,你要跟着这些人求财行不行?他坐牢你也跟着去了。恶知识为了勾引人上他的圈套帮他做事情,把一些年轻人带坏了。所以,亲近恶知识求财为非道。

第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妓乐包括两种。一种是指唱歌跳舞,妓就是跳舞,乐就是唱歌。这样说起来可能打击面太大。比如说一些歌星,当然也是经历了艰苦努力才能把歌唱好,也不容易。但有时候他们所得的暴利远远地超出他们的劳动,是不成比例的。有些年轻人追歌星,有什么追星族,不惜重金买票去听他们的歌,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指以卖身来取得财富,那也是非道。

第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懒惰本身是一种愚痴的行为,用愚痴的行为去求得财物,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求不到财物。人家干活你在家里睡大觉,怎么能有生活来源呢?怎么能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呢?

上面把求财的非道列出六条来,下面就按每一条分为六段来说。戊一是略标,戊二是广释。广释里又分为六段,己一至己六就是分别来讲戏求财乃至懒惰求财的过失。

戊二广释

己一释戏求过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令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种种戏,主要指赌博,通过赌博想赢钱,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发财。佛说通过这种方法来取得财富是不道德的行为。现在我们国家这种风气很盛行,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本来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不应该说老人家的过,我只是引用他老人家来现身说法。我的父亲在解放前专门赌博。乡下靠织棉布来卖,再买棉花来织布,到年底,我母亲织了四匹布,每匹布要一个多月才织出来,他老人家把布卖了,想多搞几个钱,就去赌。押一块钱赢了,得了两块;又把两块都押上去,成了四块;又把四块都押上去,结果输了。输了要扳本呀,就都押上去,弄来弄去把四匹棉布的钱输得精光。回来怎么办呢?叫他打年货,他给输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买回来,家里也没有别的了,而且他也不敢回来了。把辛辛苦苦织的布都输得精光,回去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不敢回去也得回去呀,我的母亲是个相当有个性、有脾气的人,听说回去就是吵架、骂、打,目的是希望他以后再不要做这些事情了。想办法能让他知道赌博不好,可实际上是改不了。他老人家在解放前一辈子受穷,就是因为他老是赌博,有了钱就去赌博,把家产输得干干净净,所以,我才一岁半就被送去当和尚。所以,负则生怨,这是赌博戏求财物的过失。

二者失则生耻。失去了这个机会,负和失有一定的连贯性,感觉到自己不中用或手气不好或运气不好,押一次输了,押二次输了,有的老太太也有这经历。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好好看看经书,做一些有益的事,多好啊。

三者负则眠不安。输了的人不仅睡不安,食也不安。

四者令怨家怀喜。仇恨你的人看你输了钱,菩萨保佑,你看他今天又输了,回去念阿弥陀佛,你输得好。这种事情有的是。

五者使宗亲怀忧。你的家人怀忧还在其次,我看到输了钱打架的事情不知凡几,因为我在农村呆过十年,虽然那是文化大革命,赌博很少,但是每到过年还是有人偷偷摸摸地做这些事情,抓去也不管用。现在有的村干部也带头赌博。这是败坏国家,败坏民风,败坏家庭最最不好的一件事。

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你是一个赌博的人,靠不住,说的话没有人信,因为赌博的人肯定是没有德行的人,说的话肯定不诚实,所以,在公众面前讲话没有信誉。

赌博的人一定不会很好地经营正当的事业,所以说不经营作事,不能正当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想建功立业是不可能的,而且未得的财物得不到。因为没有正当的手段去谋生、去求利,正当的、本有的财物也会慢慢消耗掉,直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希望大家从生活上去体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来落实佛法的道理。

学佛以后要淡泊名利,怎么这部经里尽教我们去求财?因为佛教徒也是人,佛教徒也需要有生活资源。生活资源要通过诚实的劳动来取得,所以在《优婆塞戒经》上面讲,在家的善男信女受了三皈五戒以后,成了优婆塞、优婆夷,要先学世事,就是要先学世间的生产技能。一个不通世事的人怎么学佛呢?怎么谋取生活的资源呢?所以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要先学世事,把生产的知识技能学好了,就能如法求财,远离上面所讲的六种过失。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作为一个人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不能够自强自立,怎么能够成佛呢?所以,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积极、非常现实的,是非常切合时世的,是完全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