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
设计
模板
首页
|
/
寺院法讯
|
/
生活禅修
|
/
般若文海
|
/
佛教梵呗
|
/
联系我们
佛学经典
祖师开示
弘宣教法
甲申上元节吉祥法会讲座 —— 八正道
2023-01-28
关怀人间、利济现世、称念药师、所求满愿
2023-01-25
吉祥经
2023-01-24
吉祥经
2023-01-23
提唱 第9讲
2023-01-19
《信心铭》提唱(8)
2023-01-16
《信心铭》提唱(7)
2023-01-15
《信心铭》提唱(6)
2023-01-14
上一页
1
2
3
...
19
下一页
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 !
2022-12-08
从平实处得亲切
2022-11-04
修与不修
2022-11-03
天下事皆有因缘
2022-09-08
凡人做事,当认真做,不可潦草塞责
2022-09-07
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2022-09-04
仗佛力了生死,犹如稳坐船中,片刻即到彼岸
2022-09-03
这都是过去生中有甚深善根
2022-09-02
上一页
1
2
3
...
54
下一页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作者:净慧
2017-01-21
如何选择明师? 《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四个妙招
2017-11-28
如何开启财富具足的人生
2023-01-26
唯有觉悟才有快乐
2022-11-13
功夫到家是什么样的境界?
2022-10-25
学佛修行的三个根本要求
2022-10-21
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 !
2022-10-17
自奉要俭约,待众要丰厚
2022-09-15
上一页
1
2
3
...
62
下一页
佛陀伟大的一生
佛陀对这个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成就解脱,还在于他成道之后,将解脱的原理和方法广为宣说,让每个有缘闻法的众生都能走上解脱之道
。
点击图片,了解佛陀伟大的一生
金刚经
心经
楞严经
法华经
《金刚经》的总骨
(一)无住生心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
《金刚经》告诉你什么是功德最大的布施
《金刚经》:应无所住行布施 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我们看看《金刚经》是怎么讲的。《金刚经》中有十处讲到布施,其中就讲...
为什么《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成刚老和尚: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体性空寂,法法皆实相。如果是佛法,...
惟贤长老:金刚经精义 六、由大行趣大果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谓大行?就是菩萨的六度行,四摄六度。虽然《金刚经》讲空,但它不是断灭空。修一分善就证一分果,...
惟贤长老:金刚经精义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二)
(一)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
惟贤长老:金刚经精义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一)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学《心经》用《心经》
一、学《心经》这次大家到四祖寺来,我选了个题目,“学《心经》用《心经》”。大家都知道,《心经》只有短短的260个字,但它是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佛教修行法门的要领所在,佛教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着《心经》展开的。《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题目往往使我们初读《心经》的人感到不容易理解。因为佛经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保持了许多梵语原来的读音,这就是古代的外来语。首先说经的题目“般若波罗蜜...
《心经》要义 ④
接下来讲缘觉、声闻、菩萨、佛的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法是缘觉的法,是缘觉觉悟了的法,是缘觉的生命境界,是缘觉所修行的法门。但是,在空相之中,缘觉所修的法门也是空的。如果缘觉执著于他所得的修行成果,那他就有了一个包袱。凡夫有我执,缘觉、声闻破了我执以后,如果他以所得的成果为满足,那就还有法执。凡夫我执重,二乘法执重,只有到了菩萨的境界,我...
《心经》要义 ③
接下来,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说“显了般若”,一是说“秘密般若”,最后以咒语来结束全经的内容。从“舍利子”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是说“显了般若”,告诉我们般若是怎么回事。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一直到“即说咒曰”这一段是说“秘密般若”,就是不把这个意思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将无量的妙义都包括在密咒之中。最后的密咒,是以持诵陀罗尼的方式来总持般若的妙用。总而言之,《心经》这260个字就是讲般...
《心经》要义 ②
现在大家来看这部经的经文。“观自在菩萨”,按照一般的理解,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可以这样理解,但也不要完全局限在观世音这一位菩萨的身上。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呢?所有按照般若的妙义来照见五蕴皆空的菩萨行者都是观自在菩萨,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每个人都要使自己成为观自在菩萨。这个“观”,就是觉照。觉照什么呢?照破烦恼,照破五蕴。五蕴皆空了,度一切苦厄,就能得自在。所以一定要把观自在菩萨和一切修菩萨行...
上一页
1
2
3
...
64
下一页
《楞严经》讲座 - 41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 (接上篇)下面我们跳过了想阴、跳过了行阴,就直接来讲识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
《楞严经》讲座 - 40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 (接上篇)第六,“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修行人处于受阴之清净境界中,会出现一种少有的内心宁静,身心轻安自在之后...
《楞严经》讲座 - 39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 (接上篇)修行人进入受阴境界之阶段,也会出现十种境界。如果我们对这些境界认识清楚了,不被它们所障,我们的修行就会有一个大的突破。这十种境界是: 第一,“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
《楞严经》讲座 - 38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 (接上篇)第四,“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因为我们的精神摆脱了物质的缠缚,突破了物质的缠缚,突破了物质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定中就会见到毗卢遮那佛,见到毗卢遮那佛在天...
《楞严经》讲座 - 37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 (接上篇)我们可以结合着经文跟大家念一段。“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在开始要破色阴的时候,就必须使根和尘也就是使色和心不相联系,也就是我昨天讲到的,要让这个心首先孤立起来,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
《楞严经》讲座 - 36
第七讲 五十种阴魔境界(2001年5月27日) (接上篇)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本身学习不够,加上时间很仓促,所以只能有选择地跟大家共同学习了几个问题。今天算是学习的最后一天,最后的总结。这次来新加坡,跟大家一起交流佛法的因缘,彼此进行了多次的沟通。 今天讲《楞严经》是最后一讲,最后一讲的题目是“修习禅定可能产生的误区”,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五十...
《楞严经》讲座 - 35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2001年5月26日) (接上篇)十种回向之后,又有四加行。所谓四加行在这个时候就是作为菩萨要进入到十地的时候,还要加功用行,所以说“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在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地怎么样呢,用一句通俗的话叫加油干。在这个时候不加油,你可能进入十地的时间会延长,如果你真正地加油干,精进勇猛,你就缩短这个时间。在这个时间有四个位次,一个是叫暖地,一个是叫顶地,一个是叫...
《楞严经》讲座 - 34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2001年5月26日) (接上篇)一共有十心。有信心住,有念心住,有精进心,有慧心住,有定心住,有不退心,有护法心,有回向心,有戒心住,最后是愿心住。这是个阶段,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一步一步地深入进去,最后就有一个愿心住。愿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有了愿心,就能回小向大;我们有了愿心了,愿就成了我们再往前走的动力了。有了愿心、有了动力了,我们就可以进入到第二个阶...
《楞严经》讲座 - 33
(2001年5月26日) (接上篇)这都是讲的修证上,功夫上的话,我们能够进入到用八识作为能观所观,就能够见到不生不灭的真理,见到不生不灭的真理,然后要忍可于心,不能讲出来。无生法忍到这个时候已经得到非常非常的轻安、非常非常的自在、非常非常的喜悦。那种喜悦、那种轻安比任何任何的事情都快乐,有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他忍不住了,他就产生狂慧。或者就说,怎么样怎么样,忍不住,这个时候一定...
《楞严经》讲座 - 32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2001年5月26日) (接上篇)下面现业这一段比较难懂。这个现业就是说我们的六根,首先不要在色上面留意,不要把心寄托在外面的色上面,要使六根回归到我们的心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上来。六根能够回归自性了,就“尘既不缘,根无所偶”。什么叫做偶呢?根独立起来了,根怎么独立起来的呢?比如说我们念佛的这一念,既不思前,也不想后,让这一念孤立起来,不与六尘境界相缠绕,念...
《楞严经》讲座 - 31
第六讲 修证的历程(2001年5月26日) (接上篇)第二是要“刳其正性”。就是说直接妨碍修行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把它剔除得干干净净。刳,就是一点一点地把它刮干净,一点一点地把它刨干净。什么叫正性呢?是指杀盗淫是为生死的正性。这个正性是反面的用法,不是正面的用法。“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这就是要断除的正性,这就是妨碍修行...
上一页
1
2
3
...
6
下一页
法华经中最精彩的七个比喻
《妙法莲华经》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华经·方便品》中云: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所以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被称为法华七喻。这些比喻在经中的出现,不仅体现出《法华经》的文学性,而且用这通俗易懂的故...
《法华经》精读讲座汇集之一
《法华经》精读讲座汇集(一、二、三) 【说明】《法华经》精读讲座汇集之一 (01-44讲,概要--释化城喻品)《法...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 ——《法华经》导读(十)
接着在二十二品《嘱累品》里面,佛以右手摩诸菩萨和大众的顶,付嘱他们要好好地护持此经,一定要教导众生,好好修学。这一...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 ——《法华经》导读(九)
第十五品是《从地涌出品》。这一品很有意思,讲着讲着,忽然从大家所在的地下冒出来一堆菩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 ——《法华经》导读(八)
第十一品《见宝塔品》。尔时有七宝佛塔,从地涌出,塔中坐着多宝如来。这是过去久已灭度的佛,但是他在塔中全身不散。大众...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 ——《法华经》导读(七)
第八品是《五百弟子受记品》。佛又为富楼那、憍陈如和千二百阿罗汉、五百阿罗汉授记。这就把所有的大声闻、大阿罗汉授记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电话咨询:020-000000
QQ咨询:177488228
微信客服
扫码咨询